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
背景技術(shù):
放療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在放療過程中受照部位的正常皮膚很容易引起放射性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放射野區(qū)域內(nèi)局部皮膚發(fā)紅、干性脫屑,繼而出現(xiàn)滲出、水皰及程度不同的上皮剝落甚則潰瘍,患者均感明顯的灼痛。放射性皮膚損傷,是放射治療的常見并發(fā)癥,據(jù)統(tǒng)計,腫瘤放療患者皮膚損傷發(fā)生率為91.4%,因損傷嚴重而被迫中斷治療的發(fā)生率為58.1 %,對急性皮膚反應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治療,即可減少患者的痛苦,可保證治療的連續(xù)性,進而增加放療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放射性皮膚損傷,屬中醫(yī)學“燒傷”范疇,放射性皮膚損傷是由于熱毒過盛,火毒郁于肌膚,熱盛則肉腐,從而產(chǎn)生脫屑潰瘍;熱邪傷陰,熱毒內(nèi)郁而見脫屑、熱癢;熱人營血,血熱互結(jié),外發(fā)于皮膚而出現(xiàn)紅斑;血失濡潤,氣血凝滯,經(jīng)絡阻塞而致灼痛。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該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敫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我鳥腸草5-15份、小二仙草1-15份、山馬豆根10-13份、黃三七3-10份、黃刺皮8-14份、黃芩7-15份、鴉膽子8_20份、赤芍10-12份、千屈菜9_20份、珍珠梅6-15份、地錦草10-25份、滴水珠3-10份、春花木5_35份。優(yōu)選的,鵝腸草10份、小二仙草8份、山馬豆根11份、黃三七7份、黃刺皮12份、黃芩11份、鴉膽子14份、赤芍11份、千屈菜15份、珍珠梅11份、地錦草17份、滴水珠6份、春花木17份。制備方法將上述中藥,置于藥鍋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2h后煎開30min,濃煎至IOOmL,經(jīng)過濾、灌封、滅菌后備用。方中:鵝腸草、小二仙草、山馬豆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黃三七、黃芩、黃刺皮、鴉膽子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消炎,涼血止血;赤芍、千屈菜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珍珠梅、地錦草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滴水珠、春花木止痛行瘀,消炎去腐。臨床資料1、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為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本院或外院行放射治療,且放療后出現(xiàn)急性II度、III度皮膚反應的患者,納入病例共132例,男85例,女47例;年齡35-75歲,乳腺癌40例,頭頸部腫瘤69例,其他23例;皮膚損傷程度:11度72例,III度60例。2、觀察指標與方法24h后疼痛程度的變化;皮損面積大小的變化;濕性滲液停止時間;水腫消退時間 。疼痛程度采用VAS(0 100mm)患者自測評分法;評分標準按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急性放射反應評分標準評定放射性皮膚損傷程度。O度為無變化;I度為水皰形成,輕度紅斑,脫毛,干性皮損,出汗減少度為明顯紅斑,斑狀濕性皮損,中性水腫;III度為融合性濕性皮損,凹陷性水腫;IV度為壞死、潰瘍、出血。3、療效標準參考1997《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藥新藥治療燒燙傷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痊愈:瘡面愈合,全身癥狀消失;顯效:11度總瘡面愈合90%以上,或III度瘡面愈合50%以上,全身癥狀消失;有效:11度總瘡面愈合50%以上,或III度瘡面愈合30%以上,全身癥狀消失;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瘡面感染未控制。4、治療方法本組患者治療時首先對局部皮損進行處理,用無菌0.9%氯化鈉溶液清洗創(chuàng)面,將患處滲液、脫皮、壞死組織洗凈,然后涂擦中藥外敷制劑,3 5次/d,每2周為I個療程。5、治療結(jié)果(I)不同程度皮膚損傷患者臨床療效分析(例)見表I。表I不同程度皮膚損傷患者臨床療效分析(例)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外敷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鵝腸草5-15份、小二仙草1-15份、山馬豆根10-13份、黃三七3-10份、黃刺皮8-14份、黃芩7-15份、鴉膽子8-20份、赤芍10-12份、千屈菜9_20份、珍珠梅6_15份、地錦草10-25份、滴水珠3-10份、春花木5-35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外敷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鵝腸草10份、小二仙草8份、山馬豆根11份、黃三七7份、黃刺皮12份、黃芩11份、鴉膽子14份、赤芍11份、千屈菜15份、珍珠梅11份、地錦草17份、滴水珠6份、春花木1 7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的中藥外敷制劑。放射性皮膚損傷,屬中醫(yī)學“燒傷”范疇,是由于熱毒過盛,熱邪傷陰,血熱互結(jié),外發(fā)于皮膚而出現(xiàn)紅斑,氣血凝滯,經(jīng)絡阻塞而致灼痛。為此,本發(fā)明選擇中藥鵝腸草、小二仙草、山馬豆根、黃三七、黃刺皮、黃芩、鴉膽子、赤芍、千屈菜、珍珠梅、地錦草、滴水珠、春花木,由我院制劑室制成外涂抹劑,經(jīng)臨床試驗,總有效率為94.7%,具有較好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K36/8888GK103239580SQ2013101713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3月22日
發(fā)明者魏相磊 申請人:魏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