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葉蘭的培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適用于植物培植技術領域,公開了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包括制作栽培載體步驟、覆蓋栽培基質步驟、種植苔蘚步驟、移植血葉蘭步驟、撫育血葉蘭步驟和采收血葉蘭步驟,其中,種植苔蘚步驟為:將苔蘚連根帶泥一起移植于栽培基質上,采用輸水裝置對移植后的苔蘚補水保濕,直至苔蘚移植成活;移植血葉蘭步驟為:將血葉蘭植株分段得到分段植株,將各分段植株消毒后移植于栽培基質上,并使各分段植株的一端都接觸栽培基質,使各分段植株的另一端都露出苔蘚外。本發(fā)明應用共生原理,先在專用栽培基質上種植苔蘚,模擬自然生境,巧妙地促進血葉蘭與真菌的共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血葉蘭的得苗率和移植成活率。
【專利說明】
血葉蘭的培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植物培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血葉蘭的培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血葉蘭的學名為:Ludisia disco lor (Ker-Gaw 1.)A.Rich.,為蘭科血葉蘭屬植物。其根莖匍匐,莖節(jié)明顯,如蠶臥于石上,又名叫“石蠶”或“石上藕”。血葉蘭先端急尖或短尖,上表面黑綠色,具有5條金紅色有光澤的脈,背面淡紅色,著生方式等獨特,是極具觀賞價值的觀葉類蘭科植物之一。此外,血葉蘭味甘、性涼,滋陰潤肺、健脾、安神,主治肺癆咯血、食欲不振、神經(jīng)衰弱等癥,其藥用功效在南方作為民間中草藥廣為采用。
[0003]蘭科植物能與相應的真菌形成菌根建立共生關系,并且依賴于這些內生真菌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是自然界的普遍現(xiàn)象。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血葉蘭特化為沒有根毛而與某種真菌形成營養(yǎng)性共生的高等被子植物,依靠菌絲行吸收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并依靠菌絲分解根部附著的苔蘚、腐葉等而獲取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有機養(yǎng)料,以半自養(yǎng)半異養(yǎng)的特殊營養(yǎng)方式進行生長和發(fā)育。
[0004]野生血葉蘭生于海拔900-1300米的山坡或溝谷常綠闊葉林下陰濕處,分布范圍窄,其種子成熟度不一致,微小胚發(fā)育不成熟,敗育率高,自然條件下種子發(fā)芽率低下,自然繁殖和生長緩慢,加上生長環(huán)境不斷惡化,野生資源已瀕衰竭,已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為避免對野生血葉蘭種質資源無序和盲目地開采,同時滿足人們對其的需求,急需研發(fā)相應的血葉蘭繁育培植技術。
[0005]目前,現(xiàn)有的血葉蘭種苗培植方法主要包括分株繁殖方法、扦插繁殖方法、組織培養(yǎng)方法(莖段、頂芽、未開裂的果實作為外植體)、人工授粉輔助的種子無菌繁殖方法等。其中,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所需母體材料多,成活率低、繁殖速度慢,周期長,難以滿足規(guī)模化種植需求;組織培養(yǎng)則是從選取莖段、頂芽、未開裂果實等作為外植體,經(jīng)誘導產(chǎn)生類原始球莖、類原始球莖增殖、類原始球莖分化及壯苗、生根培養(yǎng)、煉苗等繁雜步驟,對設備和操作人員素養(yǎng)要求極高,移植無菌苗成活率低,且存在分化率不高、增殖倍數(shù)低、變異等風險,不利于血葉蘭功效的保持和大范圍推廣;人工授粉輔助的種子無菌繁殖法要求提前采集血葉蘭花粉和無菌操作,但實際情況是血葉蘭花期短,提前采集花粉比較困難,花粉經(jīng)儲存后活力降低,后期的種子無菌發(fā)芽培養(yǎng)對設施設備要求高,增加了生根培養(yǎng)、煉苗培養(yǎng)等步驟,實際應用時成本高,且繁殖得苗率低。
[0006]在上述現(xiàn)有的幾種血葉蘭培植技術中,都忽略了共生真菌能為血葉蘭提供生長繁殖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這一特點,在實際應用中都呈現(xiàn)種苗繁育率高而移植成活率低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至少一個不足之處,提供了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培植成本低,且得苗率和移植成活率高。
[0008]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9]制作栽培載體步驟,將具有蓄水、透氣、透水作用的承載介質放置固定于裝載有水的托盤內,并在托盤內設置可將水輸送于所述承載介質上的輸水裝置;
[0010]覆蓋栽培基質步驟,將栽培基質覆蓋于所述承載介質上;
[0011]種植苔蘚步驟,將苔蘚連根帶泥一起移植于所述栽培基質上,采用所述輸水裝置對移植后的苔蘚補水保濕,直至所述苔蘚移植成活;
[0012]移植血葉蘭步驟,將血葉蘭植株分段得到分段植株,將各所述分段植株消毒后移植于所述栽培基質上,并使各所述分段植株的一端都接觸所述栽培基質,使各所述分段植株的另一端都露出所述苔蘚外;
[0013]撫育血葉蘭步驟,對移植后的所述分段植株進行培養(yǎng)撫育;
[0014]采收血葉蘭步驟,在所述分段植株長大為血葉蘭植株后,采收所述血葉蘭植株。
[0015]可選地,所述苔蘚為鱗葉蘚、卷葉濕地蘚、小反扭蘚中的一種或幾種;且/或,所述承載介質為吸水石。
[0016]可選地,所述栽培基質采用泥炭土、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和腐葉土拌勻堆放并經(jīng)澆淋營養(yǎng)溶液制成。
[0017]可選地,所述栽培基質的配制過程為:將所述泥炭土、所述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所述腐葉土拌勻堆放30-60天,在堆放過程中每隔15-20天澆淋一次所述營養(yǎng)溶液;
[0018]且/或,在所述栽培基質中,所述泥炭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50%_60%,所述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所述腐葉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且/或,每升所述營養(yǎng)溶液中含有2g-5g的蛋白胨、3g-5g的瓊脂、6g-10g的葡萄糖、5g-8g的鈣鎂磷肥。
[0019]可選地,所述種植苔蘚步驟中,在將所述苔蘚移植于所述栽培載體上后,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12小時直到30-40天后所述苔蘚移植成活。
[0020]可選地,在所述種植苔蘚步驟中,所述苔蘚的采集過程為:在潮濕環(huán)境中采集連片苔蘚,且采集時保留連片苔蘚根部的泥土,去除掉落于所述連片苔蘚上的枯枝、樹葉。
[0021]可選地,在所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所述分段植株包括至少一個莖節(jié)和1-2片葉片。
[0022]可選地,所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所述分段植株的消毒方法為:先將所述分段植株放置于5 %-7%的磷酸鈉溶液或0.1%~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50-80秒,然后用無菌水清洗2-3次。
[0023]可選地,所述撫育血葉蘭步驟包括對移植后的所述分段植株進行補水保濕處理、遮光處理、防蟲處理和營養(yǎng)補充處理,
[0024]其中,補水保濕處理方式為:在所述分段植株移植初期的15天內,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24小時,15天后,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8-12小時;
[0025]且/或,遮光處理方式為:當光強度大于或等于12001UX時,采用遮光網(wǎng)罩住所述血葉蘭植株;當光強度小于12001uX時,移除遮光網(wǎng);
[0026]且/或,防蟲處理方式包括在所述托盤的底部放置生石灰和/或在撫育期間每40-60天噴灑農藥一次;
[0027]且/或,營養(yǎng)補充處理方式包括每60天噴淋0.1%-0.2%的復合肥溶液和/或局部增加所述栽培基質或間隔更換部分所述栽培基質。
[0028]可選地,在制作所述栽培載體時,所述承載介質直接放置于所述托盤內;或者,所述承載介質通過一支撐架分成至少兩層放置于所述托盤內。
[0029]本發(fā)明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應用共生原理,考慮血葉蘭營養(yǎng)方式,模擬野生血葉蘭的自然生產(chǎn)環(huán)境,在培植血葉蘭時,先在栽培基質上種植苔蘚,巧妙地促進血葉蘭與真菌的共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血葉蘭的得苗率和移植成活率,且其培植步驟簡便,后期培養(yǎng)撫育簡便,對培植設備要求低。此外,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所得到的血葉蘭植株與野生血葉蘭植株種質資源一致,不會產(chǎn)生變異,適合于血葉蘭的種質資源保護、科學研究、觀賞及藥用價值的利用。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的流程圖;
[0031]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具有三層承載介質的栽培載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33]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34]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頂、底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chǎn)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36]制作栽培載體步驟,將具有蓄水、透氣、透水作用的承載介質11放置固定于裝載有水12的托盤13內,并在托盤13內設置可將水12抽送于承載介質11上的輸水裝置。其中,托盤13具有凹腔,凹腔可用于儲存一定量的水12,以便于對栽培植物(如本實施例中的苔蘚、血葉蘭)進行及時補水。承載介質11可直接放置固定于托盤13內也可通過其它部件(如支撐架等)放置固定于托盤13內。承載介質11可用于承載栽培基質和栽培植物;此外,承載介質11的蓄水、透水性能,使得在向栽培植物補水時不是直接向栽培植物噴水12,而是通過滲透的方式補水,這樣使得補水過程中栽培植物不會因受到水流壓力而出現(xiàn)移位現(xiàn)象。具體應用中,經(jīng)輸水裝置輸送、承載介質11滲透的水12以及托盤13內水的蒸發(fā)作用,保障了血葉蘭培植小環(huán)境的濕度。
[0037]覆蓋栽培基質步驟,將栽培基質覆蓋于承載介質11上。栽培植物可通過栽培基質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且栽培基質可促進植物生根同時起到固定作用。
[0038]種植苔蘚步驟,將苔蘚連根帶泥一起移植于栽培基質上,采用輸水裝置對移植后的苔蘚補水若干天,直至苔蘚移植成活。苔蘚連根帶泥一起移植,具體指在采集苔蘚后保留苔蘚根部的泥土一起移植。苔蘚移植于栽培基質上,可通過栽培基質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苔蘚的補水保濕方式具體為,輸送裝置將托盤13內的水12抽送到承載介質11上,然后水12可透過承載介質11滲到栽培基質和苔蘚上。
[0039]移植血葉蘭步驟,將血葉蘭植株分成若干段分段植株,將各分段植株消毒后移植于栽培基質上,并使各分段植株的一端(形態(tài)學下端)都接觸栽培基質,使各分段植株的另一端(形態(tài)學上端)都露出苔蘚外。將分段植株的形態(tài)學下端插入接觸栽培基質,可促進分段植株生根并使得分段植株通過栽培基質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分段植株的形態(tài)學上端露出苔蘚外可利于分段植株萌芽向上延伸生長和進行光合作用。
[0040]撫育血葉蘭步驟,對移植后的分段植株進行培養(yǎng)撫育,該培養(yǎng)撫育具體指對分段植株成長過程中的撫育,以促進分段植株可健康長大為血葉蘭植株。
[0041 ]米收血葉蘭步驟,在分段植株長大為血葉蘭植株后,米收血葉蘭植株。分段植株在成長過程中,莖節(jié)和葉片都會增多,當莖節(jié)和葉片增多到一定量的時候即表明分段植株成長為血葉蘭植株了,此時即可采收血葉蘭。
[0042]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應用共生原理,考慮血葉蘭營養(yǎng)方式,模擬野生血葉蘭的自然生產(chǎn)環(huán)境,在培植血葉蘭時,先在栽培基質上種植苔蘚,巧妙地促進血葉蘭與真菌的共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血葉蘭的得苗率和移植成活率,且其培植步驟簡便,后期培養(yǎng)撫育簡便,對培植設備要求低。此外,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所得到的血葉蘭植株與野生血葉蘭植株種質資源一致,不會產(chǎn)生變異,適合于血葉蘭的種質資源保護、科學研究、觀賞及藥用價值的利用。
[0043]優(yōu)選地,承載介質11為吸水石。吸水石又稱上水石,其吸水性特別強,當吸水石的局部與充足的水12接觸時,水12會慢慢被吸到吸水石的各部位。此外,吸水石的實質為沙積石,其軟而又脆,非常易于造型。此處,采用吸水石作為承載介質11,一方面可利于苔蘚和血葉蘭在培植過程中可快速獲得充足的水分,利于保證苔蘚和血葉蘭的存活率;另一方面可通過對吸水石造型的設計提高栽培載體I的外形美觀性和增加栽培載體I的可栽培面積。當然了,具體應用中,承載介質11也可為其它具有保水、透水作用的物體,如其它具有孔隙和保水透水作用的石材等。
[0044]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在制作栽培載體I時,承載介質11通過一支撐架分成至少兩層放置于托盤13內,S卩:栽培載體I還包括設于托盤13內的支撐架,承載介質11分為至少兩層分布于支撐架上,此時,栽培載體I包括承載介質11、水12、托盤13、輸水裝置和支撐架。這樣,可獲得較大的栽培面積,利于提高血葉蘭的培植數(shù)量。當然了,具體應用中,承載介質11也可直接放置于托盤13內,即承載介質11也可只有一層。
[0045]優(yōu)選地,支撐架包括固定于托盤13內的立柱15和若干塊沿豎直方向間隔設于立柱15上的支撐板16,支撐板16的數(shù)量和承載介質11的層數(shù)相同,各層承載介質11分別設于各支撐板16上,其結構簡單、易于制作。
[0046]優(yōu)選地,支撐板16設有3-5塊,且各支撐板16呈塔形分布,即位于下方的支撐板16比位于上方的支撐板16大,承載介質11對應設置3-5層。此處,通過對栽培載體I的結構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在保證獲得較大栽培面積的前提下,又利于保證栽培載體I的結構穩(wěn)定性。當然了,具體應用中,支撐板I6的設置數(shù)量和分布方式不限于此。
[0047]優(yōu)選地,輸水裝置包括水栗(圖未示)、水管14和過濾塞(圖未示),過濾塞與水栗的吸水口連接,水管14與水栗的排水口連接。水管14包括具有中空內孔的立柱15和穿設于立柱15中空內孔內的內管,立柱15的外表面設有滲水孔。內管具體可為軟管或者PVC管;立柱15和支撐板16可為金屬,如不銹鋼等。中空內孔的內徑大于內管的外徑,這樣,使得內管與立柱15之間具有供水12流動的空隙。具體應用中,水栗啟動時,托盤13內的水12被栗送到內管內并被輸送到內管的頂部,然后從內管的頂部流到內管與立柱15的空隙,從而使得水12從內管與立柱15的空隙往下流,且水12在往下流時會不斷從滲水孔滲透到承載介質11上,進而實現(xiàn)了將水12抽送到承載介質11上的效果。
[0048]優(yōu)選地,托盤13的水平截面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其結構簡單,易于制造。
[0049]優(yōu)選地,托盤13的高度為80111111-1201]1111,可儲水深為601]1111-1001]1111,8卩凹腔的深度為60mm-1OOmm;凹腔的深度優(yōu)選比托盤13的高度小20mm左右。具體應用中,當托盤13內的儲水深度低于40mm時,向托盤13內補充水12。當然了,托盤13的高度和凹腔深度也可設為其它值,具體應用中,可依據(jù)場地或美觀需要進行優(yōu)化設計。
[0050]優(yōu)選地,栽培載體I還包括可罩于或者覆蓋于承載介質11外的遮光網(wǎng)(圖未示),遮光網(wǎng)可為圓錐形或者圓柱形或者其它合適形狀。遮光網(wǎng)內可擺放照度計,在血葉蘭的撫育培養(yǎng)過程中,當光照強度大于或等于一定值(該定值優(yōu)選為12001UX)時,使用遮光網(wǎng);當光照強度小于該定值時,移除遮光網(wǎng)。
[0051 ] 優(yōu)選地,遮光網(wǎng)的透光率25 %-50%,這樣,使用遮光網(wǎng)時,在達到減小血葉蘭所受到光照強度的前提下,又利于保證血葉蘭可獲得其生長所需要的光照。
[0052]優(yōu)選地,在覆蓋栽培基質步驟,栽培基質覆蓋于承載介質11上的厚度為8mm-20mm,其便于覆蓋操作,且利于保證苔蘚和血葉蘭的移植成活率和成長成活率。
[0053]優(yōu)選地,栽培基質采用泥炭土、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和腐葉土拌勻堆放并經(jīng)澆淋營養(yǎng)溶液制成。這種栽培基質配制簡單、方便,且采用這種方式制得的栽培基質,適于苔蘚和血葉蘭的生產(chǎn),從而利于促進苔蘚和血葉蘭的成活。
[0054]優(yōu)選地,栽培基質的配制過程為:將泥炭土、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腐葉土拌勻堆放30-60天,在堆放過程中每隔15-20天澆淋一次營養(yǎng)溶液。采用這種方式制得的栽培基質,適于苔蘚和血葉蘭的生產(chǎn),可更利于提高苔蘚和血葉蘭的成活率。
[0055]優(yōu)選地,在栽培基質中,以總體積為100%計算,泥炭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50 % -60%,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腐葉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且/或,每升營養(yǎng)溶液中含有2g-5g的蛋白胨、3g-5g的瓊脂、6g-10g的葡萄糖、5g_8g的鈣鎂磷肥。此處,通過對栽培基質的成分進行優(yōu)化設計,可為苔蘚和血葉蘭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從而使得苔蘚和血葉蘭的移植和成長成活率都比較高。
[0056]優(yōu)選地,種植苔蘚步驟中,苔蘚為鱗葉蘚、卷葉濕地蘚、小反扭蘚中的一種或幾種。經(jīng)過對血葉蘭共生菌的鑒定,發(fā)現(xiàn)血葉蘭的共生菌為鐮刀菌;而鱗葉蘚、卷葉濕地蘚、小反扭蘚的根部土壤中常有鐮刀菌,這與血葉蘭的共生菌一致,從而可利用苔蘚根部的鐮刀菌巧妙地促進血葉蘭與真菌的共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血葉蘭的得苗率和移植成活率。當然了,具體應用中,苔蘚也可為其它根部土壤中會產(chǎn)生鐮刀菌的種群。
[0057]優(yōu)選地,在種植苔蘚步驟中,苔蘚的采集過程為:在潮濕環(huán)境中采集健康的連片苔蘚,且采集時保留連片苔蘚根部的泥土,去除掉落于連片苔蘚上的枯枝、樹葉等雜物。潮濕環(huán)境具體可為樹林內或者溪流周邊或者其它長期比較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連片苔蘚具體指連接為一片狀整體的苔蘚群。采用此處苔蘚的采集方式,可利于提高苔蘚的移植成活率。
[0058]優(yōu)選地,在將連片苔蘚移植到栽培基質上后,用小塊吸水石零星壓實,這樣,可保證苔蘚于栽培基質充分接觸,從而利于促進苔蘚的成活。
[0059]優(yōu)選地,種植苔蘚步驟中,在將苔蘚移植于栽培載體I上后,每天開啟輸水裝置12小時直到30-40天后苔蘚移植成活。經(jīng)試驗證明,采用這樣的補水方式,苔蘚的移植成活率高。具體應用中,輸水裝置開啟后,會將托盤13內的水12抽送到承載介質11上,并透過承載介質11滲透到栽培基質上,苔蘚可從栽培基質中吸收水分從而達到補水目的。
[0060]優(yōu)選地,在移植血葉蘭步驟中,選取健壯無傷口的血葉蘭植株來分段得到分段植株,且每段分段植株包括至少一個莖節(jié)和1-2片葉片,這樣,在保證血葉蘭植株可分成較多數(shù)量的分段植株的前提下,利于進一步保證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
[0061 ]優(yōu)選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分段植株的消毒方法為:先將分段植株放置于5 % -7 %的磷酸鈉溶液或0.1%-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50-80秒,然后用無菌水12清洗2-3次。5 % -7 %的磷酸鈉溶液具體指磷酸鈉濃度為5 %~7%的水溶液;0.1 % -0.5 %高錳酸鉀溶液具體指高錳酸鉀濃度為0.1%-0.5%的水溶液。無菌水是采用措施將水中微生物殺死或過濾掉而得到的水。此處,分段植株的消毒方法操作簡單,且采用該方法消毒,利于提尚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
[0062]優(yōu)選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各分段植株采用點狀分布方式布置,且任意相鄰兩分段植株之間的間距優(yōu)選為30mm-50mm,這樣,既可使分段植株的布置密度比較合理,又可利于分段植株的成活和成長。
[0063]優(yōu)選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使用一次性手套或者消毒后的鑷子等工具進行夾持血葉蘭植株和分段植株。
[0064]具體地,血葉蘭的移植操作優(yōu)選選取在每年公歷10-12月或3-6月進行,這樣,利于促進血葉蘭的移植成活率。
[0065]優(yōu)選地,撫育血葉蘭步驟包括對移植后的分段植株進行補水保濕處理、遮光處理、防蟲處理和營養(yǎng)補充處理。補水保濕處理主要用于保證分段植株在存活和成長過程中可獲得充足的水分;遮光處理主要用于防止分段植株在存活和成長過程中受到過強的光照;防蟲處理主要用于防止分段植株在存活和成長過程中遭到蝸牛、蛞蝓、蚯蚓或其它蟲子的啃噬;營養(yǎng)補充處理主要用于保證分段植株在存活和成長過程中可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
[0066]優(yōu)選地,補水保濕處理方式為:在分段植株移植初期的15天內,每天開啟輸水裝置24小時,15天后,每天開啟輸水裝置8-12小時。采用這種補水保濕方式,可保證分段植株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充足的水分,從而利于促進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和快速成長。具體地,輸水裝置開啟后,會將托盤13內的水12抽送到承載介質11上,并透過承載介質11滲透到栽培基質上,分段植株可從栽培基質中吸收水分從而達到補水目的。
[0067]優(yōu)選地,遮光處理方式為:當光強度大于或等于12001UX時,采用遮光網(wǎng)罩住血葉蘭植株;當光強度小于12001UX時,移除遮光網(wǎng);采用這種遮光方式,既可保證分段植株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充足的光照,又利于促進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和快速成長。
[0068]優(yōu)選地,防蟲處理方式包括在托盤13的底部放置生石灰和/或在撫育期間每40-60天噴灑低毒低殘留農藥一次,這樣,可利于防止蝸牛、蛞蝓、蚯蚓等啃噬分段植株,從而利于促進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和成長。
[0069]優(yōu)選地,營養(yǎng)補充處理方式包括每60天噴淋0.1%~0.2%的復合肥溶液和/或局部增加栽培基質或間隔更換部分栽培基質,這樣,可保證分段植株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從而利于促進分段植株的移植成活率和快速成長。0.1 % -0.2 %的復合肥溶液具體指復合肥濃度為0.1 % -0.2 %的水溶液。
[0070]優(yōu)選地,當分段植株成長至有4-5個莖節(jié)時,即表明分段植株成長為血葉蘭植株了,此時即可進行采收血葉蘭步驟了。經(jīng)試驗證明,分段植株成長為血葉蘭植株所需時間為6-8月左右。
[0071]優(yōu)選地,采收血葉蘭步驟中,血葉蘭的采收方式為:采收時,采用小枝剪等工具單獨采收血葉蘭植株的葉片;或者,在保留血葉蘭植株形態(tài)學下端至少兩個莖節(jié)的前提下一起采收血葉蘭植株的葉片和莖,即連徑帶葉一起采收血葉蘭植株并保留血葉蘭植株形態(tài)學下端的至少兩個莖節(jié)。采用這兩種采收方式,在達到采收目的的前提下,都可以加快血葉蘭植株的再次萌芽和長葉,從而利于提高產(chǎn)量。
[0072]具體地,血葉蘭的共生菌的鑒定實驗過程和結果如下:在苗圃采集長勢良好的血葉蘭根,用自來水沖凈,切成薄片,然后用75 %的酒精消毒30s,最后,用無菌水沖凈消毒液,晾干,放于水瓊脂平板內。25 °C恒溫培養(yǎng),當從皮層細胞內長出真菌菌絲時,30 °C恒溫培養(yǎng)7天。取少量菌絲,用3%的KOH溶液和0.05%番紅染液染色做成玻片,顯微鏡下觀察,經(jīng)形態(tài)鑒定優(yōu)勢菌群為鐮刀菌(Fusarium)。由此可確定,血葉蘭的共生菌為鐮刀菌。
[0073]具體地,以下是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培植血葉蘭的一具體試驗過程和結果:2015年3月,在野外采集6株血葉蘭植株,經(jīng)清洗、分段、消毒,得到45段分段植株,移植到蝶谷幽蘭苗圃中長有鱗葉蘚和小反扭蘚的吸水12石上,開啟輸水裝置,當托盤13內水12的深度小于40mm時補足水12,設置遮光網(wǎng),保障小環(huán)境濕度和光照強度。2015年6月,間隔更換部分栽培基質。2015年10月,查看存活42株血葉蘭植株,每株血葉蘭植株分莖2-5條、葉片6-12片。由此可見,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培植血葉蘭,血葉蘭的移植成活率高,且成長很好。
[0074]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制作栽培載體步驟,將具有蓄水、透氣、透水作用的承載介質放置固定于裝載有水的托盤內,并在托盤內設置可將水輸送于所述承載介質上的輸水裝置; 覆蓋栽培基質步驟,將栽培基質覆蓋于所述承載介質上; 種植苔蘚步驟,將苔蘚連根帶泥一起移植于所述栽培基質上,采用所述輸水裝置對移植后的苔蘚補水保濕,直至所述苔蘚移植成活; 移植血葉蘭步驟,將血葉蘭植株分段得到分段植株,將各所述分段植株消毒后移植于所述栽培基質上,并使各所述分段植株的一端都接觸所述栽培基質,使各所述分段植株的另一端都露出所述苔蘚外; 撫育血葉蘭步驟,對移植后的所述分段植株進行培養(yǎng)撫育; 采收血葉蘭步驟,在所述分段植株長大為血葉蘭植株后,采收所述血葉蘭植株。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苔蘚為鱗葉蘚、卷葉濕地蘚、小反扭蘚中的一種或幾種;且/或,所述承載介質為吸水石。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質采用泥炭土、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和腐葉土拌勻堆放并經(jīng)澆淋營養(yǎng)溶液制成。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質的配制過程為:將所述泥炭土、所述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所述腐葉土拌勾堆放30-60天,在堆放過程中每隔15-20天澆淋一次所述營養(yǎng)溶液; 且/或,在所述栽培基質中,所述泥炭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50 %-60 %,所述經(jīng)過發(fā)酵的樹枝粉碎物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所述腐葉土所占的體積百分比為20%-25%;且/或,每升所述營養(yǎng)溶液中含有2g-5g的蛋白胨、3g-5g的瓊脂、6g-10g的葡萄糖、5g-8g的鈣鎂磷肥。5.如權利要求1或2或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苔蘚步驟中,在將所述苔蘚移植于所述栽培載體上后,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12小時直到30-40天后所述苔蘚移植成活。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種植苔蘚步驟中,所述苔蘚的采集過程為:在潮濕環(huán)境中采集連片苔蘚,且采集時保留連片苔蘚根部的泥土,去除掉落于所述連片苔蘚上的枯枝、樹葉。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所述分段植株包括至少一個莖節(jié)和1-2片葉片。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血葉蘭步驟中,所述分段植株的消毒方法為:先將所述分段植株放置于5 %-7%的磷酸鈉溶液或0.1%~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50-80秒,然后用無菌水清洗2-3次。9.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撫育血葉蘭步驟包括對移植后的所述分段植株進行補水保濕處理、遮光處理、防蟲處理和營養(yǎng)補充處理, 其中,補水保濕處理方式為:在所述分段植株移植初期的15天內,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24小時,15天后,每天開啟所述輸水裝置8-12小時; 且/或,遮光處理方式為:當光強度大于或等于12001UX時,采用遮光網(wǎng)罩住所述血葉蘭植株;當光強度小于12001uX時,移除遮光網(wǎng); 且/或,防蟲處理方式包括在所述托盤的底部放置生石灰和/或在撫育期間每40-60天噴灑農藥一次; 且/或,營養(yǎng)補充處理方式包括每60天噴淋O A0A-0.2%的復合肥溶液和/或局部增加所述栽培基質或間隔更換部分所述栽培基質。10.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葉蘭的培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所述栽培載體時,所述承載介質直接放置于所述托盤內;或者,所述承載介質通過一支撐架分成至少兩層放置于所述托盤內。
【文檔編號】A01G1/00GK106069159SQ201610583740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2日 公開號201610583740.1, CN 106069159 A, CN 106069159A, CN 201610583740, CN-A-106069159, CN106069159 A, CN106069159A, CN201610583740, CN201610583740.1
【發(fā)明人】徐桂紅, 戴耀良, 巫錫良
【申請人】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