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脫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滾筒室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具有回 轉筒的脫粒裝置。
技術背景過去,例如如日本特開平6-38618號公報所公開的,在滾筒室出 塵口的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設置具有打散齒的回轉筒的脫粒裝置已 經公知。這種現(xiàn)有的脫粒裝置中,由于在滾筒室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方向 的下游設置了具有打散齒的回轉筒,因而能夠抑制脫不凈率和扎入損直接從滾筒室排出的脫粒不完全現(xiàn)象)等的發(fā)生。然而,雖然能夠抑制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但另一方面,當隨著 脫粒滾筒的旋轉而集中到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的處理物偏向傳送鏈一 側之相反側并從滾筒室的出塵口向輸送方向的下游供給時,由于具有 打散齒的回轉筒沒有將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的能力,因而在傳送 鏈一側之相反側從滾筒室的出塵口偏向供給到回轉筒的處理物,將仍 保持該偏向一側的狀態(tài)向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供給。因此,存在著 擺動分選裝置中的分選效率低的問題、以及谷粒從排塵口排出的所謂 三類生成物損耗大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以考慮在回轉筒上設置螺旋葉片,以該回 轉筒對從滾筒室的出塵口偏向供給的處理物邊進行打散處理邊向傳送 鏈一側輸送,從而向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均勻地供給處理物。但是,即使在回轉筒上設置螺旋葉片,只靠設置在回轉筒上的螺 旋葉片也不會在回轉筒的外周上形成將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的阻 力,存在著輸送能力低的問題。反之,若為了提高輸送能力而像通常 的螺旋輸送機那樣將具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外周以筒狀部件圍起 來,則可以設想,會出現(xiàn)該筒狀部件形成過大的阻力導致輸送能力過 高而將處理物過多地輸送到傳送鏈一側的問題、以及、處理物在回轉 筒的外周上發(fā)生堵塞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在回轉筒及其周邊結構方面下功夫,提供 一種能夠向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均勻且流暢地供給處理物而能夠防 止分選效率變差的脫粒裝置。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脫粒裝置的第1特征結構是,在 包括具有能夠圍繞順沿于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旋轉的脫粒滾筒的滾 筒室、以及向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上的所述滾筒室的橫向旁側延伸的 傳送鏈的脫粒裝置中,其特征是,為了將來自所述滾筒室的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到所述傳送鏈一 側,設置有能夠圍繞垂直于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旋轉的帶螺旋 葉片的回轉筒,并且,在所述回轉筒的上方設置有引導部件,該引導部件上形成有開口 。根據(jù)該特征結構,在回轉筒的外周的上方設置引導部件,因此, 在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對來自滾筒室的排塵口的處理物邊 進行打散處理邊向傳送鏈一側進行輸送時,該引導部件能夠形成阻 力,提高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輸送能力。此外,在引導部件上形成開口,可防止引導部件在將處理物向傳 送鏈一側輸送時形成過大的阻力。由此可以設想,由于能夠提高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 輸送能力,因而能夠將經脫粒滾筒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不偏向一側地 均勻地供給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 ,防止擺動分選裝置中的分選效率 降低,減少谷粒從排塵口排出的三類生成物損耗。此外,由于能夠防止引導部件在將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時形 成過大的阻力,因而能夠防止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輸送 能力過高,防止處理物在回轉筒的外周上發(fā)生堵塞。即,能夠向擺動 分選裝置和排塵口均勻且流暢地供給處理物。所述引導部件,例如可以由多個棒材構成,也可以由具有多孔部 的板材構成。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脫粒裝置的第2特征結構是,在包括具有能 夠圍繞順沿于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旋轉的脫粒滾筒的滾筒室、以及 為了向所述脫粒滾筒輸送處理物而向所述滾筒室的橫向旁側延伸的傳 送鏈中,其特征是,為了將來自所述滾筒室的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到所述傳送鏈一 側,設置有能夠圍繞垂直于所述輸送方向的軸心旋轉的帶螺旋葉片的 回轉筒,并且,第1篩選部件安裝在位于所述滾筒室的下方的擺動分選裝置上, 并從該擺動分選裝置上向所述回轉筒的下方延伸。根據(jù)該特征結構,第1篩選部件從位于滾筒室的下方的擺動分選 裝置上向回轉筒的下方延伸,因此,該篩選部件能夠在外周上設置有 螺旋葉片的回轉筒對來自滾筒室的排塵口的處理物邊進行打散處理邊 向傳送鏈一側進行輸送時形成阻力,提高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 轉筒的輸送能力。此外,在第1篩選部件上形成開口或間隙,可防止篩選部件在將 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時形成過大的阻力。由此可以設想,由于能夠提高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 輸送能力,因而能夠將經脫粒滾筒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不偏向一側地 均勻地供給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防止擺動分選裝置中的分選效率 降低,減少谷粒從排塵口排出的三類生成物損耗。此外,由于能夠防止篩選部件在將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時形 成過大的阻力,因而能夠防止外周上設置有螺旋葉片的回轉筒的輸送 能力過高,防止處理物在回轉筒的外周上發(fā)生堵塞。即,能夠向擺動 分選裝置和排塵口均勻且流暢地供給處理物。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脫粒裝置,還可以在上述某一特征結構的基礎上具 有以下特征結構。例如,在一最佳實施方式中,所述擺動分選裝置具有設置在所 述滾筒室的下方、對從滾筒室中落下來的處理物邊進行輸送邊進行分 選處理的前谷粒盤和后谷粒盤,以及對來自上述谷粒盤中的處理物邊 進行輸送邊進行分選處理的秸草篩;所述第1篩選部件設置在所述后谷粒盤的末端,所述第2篩選部 件設置在所述前谷粒盤的末端,并且,所述第2篩選部件由呈單端固定狀態(tài)從所述前谷粒盤的末端向所 述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一側延伸的彈性材料構成。這樣構成,從以 下方面來i兌更為有利。 作為現(xiàn)有的分選部結構的技術,例如如日本特開平11 -225560號 公報所公開的,在谷粒盤的末端設置作為第2篩選部件之一例的篩選 線,以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提高谷粒和秸草屑的分選效率的脫 粒裝置的分選部結構已為人們所知。此外,如日本特開2000 - 201524 號公報所公開的,使作為設置在谷粒盤的末端上的第2篩選部件之一 例的篩選線上下擺動,以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提高谷粒與秸草 屑的分選效率的脫粒裝置的分選部結構已為人們所知。像曰本特開平11 -225560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在谷粒盤的末端 上設置篩選線,利用該篩選線使從谷粒盤向秸草篩下落的處理物塊散 開或者使處理物向上彈跳,可以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此外,像 日本特開2000 - 201524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使設置在谷粒盤末端上的 篩選線上下擺動,與將篩選線固定起來相比,能夠使處理物的塊體高 效率散開,還能夠使處理物向上高高彈起,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谷粒 與秸草屑的分離。但是,若像日本特開2000 - 201524號公報所記載的篩選線那樣, 使用杠桿或滾柱使擺動分選裝置與篩選線連動從而使篩選線上下擺 動,則滾柱將相對于擺動分選裝置的擺動有規(guī)則地前后移動,導致篩 選線以一定的速率擺動。因此,例如在處理物的量增減時,篩選線的 分選效率將產生差異。由此可以設想,只要能夠使篩選線快速不規(guī)則 擺動,便能夠使處理物的塊體更高效地散開,使處理物更高地向上彈 起,從而提高分選效率。相對于此,按照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結構,在谷粒盤的末端設置笫2 篩選部件,因此,當擺動分選裝置擺動、將處理物供給到谷粒盤的末 端上時,該處理物便與第2篩選部件接觸。 一旦處理物與篩選部件接 觸,便能夠使處理物的塊體散開,而且能夠將處理物向上彈起,從而 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此外,使該第2篩選部件呈單端固定狀態(tài)從谷粒盤的末端朝向處 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延伸,并以彈性材料構成該第2篩選部件,因 此, 一旦擺動分選裝置進行擺動,呈單端固定狀態(tài)向處理物輸送方向 的下游延伸的第2篩選部件便以谷粒盤的末端為支點利用彈性材料構 成的篩選部件本身的彈性變形上下擺動。這樣一來,除了擺動分選裝 置的擺動之外,加上第2篩選部件本身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復原力的 作用,能夠使篩選部件快速且不規(guī)則地擺動。由于如上所述使篩選部件呈單端固定狀態(tài)從谷粒盤的末端向處理 物輸送方向的下游延伸,并以彈性材料構成該篩選部件,因而不必例 如像篩選線那樣采取使用杠桿或滾柱使之擺動的結構。因此,能夠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因而在旋轉風扇向谷粒盤 的末端提供分選風時,自重較重的谷粒將落下去,而自重較輕的秸草 屑則被分選風帶向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因此,能夠進行谷粒和秸 草屑的分選。此外,可以認為,由于能夠使篩選部件快速且不規(guī)則地振動,因 而能夠使處理物的塊體高效散開,將處理物向上方高高彈起。因此, 能夠更好地促進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離,從而提高谷粒與秸草屑的分選 效率。此外,由于不需要采用以杠桿或滾柱使之振動的結構,因而使篩 選部件振動的結構能夠簡單地實現(xiàn)。因此,能夠減少零部件的數(shù)量從 而降低制造成本。在一最佳實施方式中,所述脫粒滾筒具有前脫粒滾筒、以及能夠 相對于該前脫粒滾筒相對旋轉的后脫粒滾筒,所述前脫粒滾筒的筒徑與所述后脫粒滾筒的筒徑設計得大致相同,在所述脫粒滾筒的下方,設置有能夠使經過該脫粒滾筒進行脫粒 處理后的處理物漏下去的底網,該底網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位于 所述前脫粒滾筒和后脫粒滾筒的分界部的下方。這樣構成,從以下方 面來說更為有利。作為現(xiàn)有技術,例如如日本特開2006- 75128號公報所公開的將 脫粒滾筒分成前脫粒滾筒和后脫粒滾筒、后脫粒滾筒以比前脫粒滾筒 更高的速度旋轉的脫粒裝置,以及如日本特開2003 - 38號公報所公開 的在滾筒室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方向下游側設置回轉筒的脫粒裝置已 為人們所知。像日本特開2006-75128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使后脫粒滾筒以比 前脫粒滾筒更高的速度旋轉,可以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此外, 回轉筒的設置也能夠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然而,雖然能夠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但另一方面,若將脫
粒滾筒分成兩部分并使后脫粒滾筒以比前脫粒滾筒更高的速度旋轉, 則會使經過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大量集中到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經 過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將偏向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從滾筒室的出塵口向輸送方向的下游側供給。這樣一來,即便如日本特開2003 - 38號公 報所公開的那樣,在滾筒室的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設置 回轉筒,也由于該回轉筒不具有將處理物向傳送鏈一側輸送的能力, 因而偏向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從滾筒室的出塵口供給回轉筒的處理物 將仍保持該偏向一側的狀態(tài)向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供給。因此,存 在著擺動分選裝置中的分選效率低下的問題、以及谷粒從排塵口排出 的所謂三類生成物損耗大的問題。由此可以設想,只要能夠將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不偏向傳送鏈一 側之相反側地均勻地供給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 ,便能夠防止上述擺 動分選裝置和滾筒室的出塵口中的分選效率低下的問題發(fā)生。相對于此,通過在回轉筒的結構方面下功夫,本發(fā)明能夠在有效 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的同時防止分選效率降低。即,將脫粒滾筒設計成后脫粒滾筒的旋轉速度比前脫粒滾筒的旋 轉速度高,可以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而另一方面,經過脫粒處 理后的處理物會大量集中到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將該大量集中到傳 送鏈一側之相反側的處理物供給設置在滾筒室的出塵口的處理物輸送 方向的下游的回轉筒,并通過設置在該回轉筒的外周上的螺旋葉片邊 進行打散處理邊向傳送鏈一側輸送。也就是說,能夠將大量集中到傳 送鏈一側之相反側的處理物通過設置在回轉筒的外周上的螺旋葉片向 傳送鏈一側輸送。因此,能夠將經過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不偏向傳送 鏈一側之相反側地均勻地供給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 。此時,通過將前脫粒滾筒的筒徑和后脫粒滾筒的筒徑設計成相同 的程度,與例如將后脫粒滾筒的筒徑設計得比前脫粒滾筒的筒徑小的 情況相比,可使后脫粒滾筒的外周長度加長,因而在后脫粒滾筒的外 周上能夠安裝多個脫粒齒。此外,后脫粒滾筒的筒徑小時,秸草容易 巻繞在后脫粒滾筒上,而將前脫粒滾筒的筒徑和后脫粒滾筒的筒徑設 計成相同的程度,可使后脫粒滾筒的筒徑較大,從而防止秸草巻繞在 后脫粒滾筒上。此外,通過將可使經脫粒滾筒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漏下去的底網
設置在脫粒滾筒的下方,并且使底網以底網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 位于前脫粒滾筒和后脫粒滾筒的分界部的下方的方式而構成,可使得 在后脫粒滾筒的下方形成沒有底網的空間。這樣一來,由傳送鏈供給 的谷桿的穗端在后脫粒滾筒的下方所形成的沒有底網的空間會向下 垂,后脫粒滾筒能夠對處于該下垂狀態(tài)的谷桿的穗端進行脫粒處理。 因此,后脫粒滾筒能夠使谷桿的穗端大幅度甩動。因此,能夠將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不偏向傳送鏈一側之相反側地 均勻地供給擺動分選裝置和排塵口 ,因而能夠通過后脫粒滾筒和回轉 筒的打散處理有效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防止擺動分選裝置中的 分選效率降低,減少谷粒從排塵口排出的三類生成物損耗。此外,由于后脫粒滾筒的外周上能夠安裝許多脫粒齒,因而可以 安裝多個脫粒齒以有效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此外,由于后脫粒滾筒能夠使谷桿的穗端大幅度甩動,因而能夠 有效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例如在一最佳實施方式中,所述滾筒室由設置有所述脫粒滾筒的 上殼體、以及設置有位于所述脫粒滾筒的下方的底網的下殼體構成,所述上殼體聯(lián)接在所述下殼體上,并能夠在所述脫粒滾筒接近于 所述底網的作業(yè)位置、以及所述脫粒滾筒遠離所述底網的維護位置之 間進行開閉操作,并且,設置有以能夠在阻止所述上殼體從所述作業(yè)位置移位的固定狀態(tài) 和允許從所述作業(yè)位置移位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的方式構成的固 定組件、以及驅動該固定組件進行切換的切換驅動組件。這樣構成,從以下方面來i兌更為有利。作為現(xiàn)有的脫粒裝置的開閉結構,具有由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上 部結構體(上殼體)上的一對鎖定桿、以及固定地安裝在主結構體(下 殼體)上的一對鎖定柱銷等構成的鎖定機構(固定組件),在各鎖定 桿的鉤子卡合在相對應的鎖定柱銷上時,能夠將上部結構體鎖定在下 降關閉位置(作業(yè)位置)上,在各鎖定桿的鉤子解除與相對應的鎖定 柱銷的卡合時,能夠將上部結構體在下降關閉位置的鎖定狀態(tài)解除, 而該鎖定機構的鎖定和解除操作,利用將一對鎖定桿連接起來的手柄 以人工方式進行(例如可參照日本特開2001 - l卯l37號公報)。按照上述現(xiàn)有技術,當在形成于底網和脫粒滾筒之間的脫粒路徑 中發(fā)生割收谷桿的堵塞時,會發(fā)生因堵塞而導致鉤子和鎖定柱銷卡合 過緊等不良現(xiàn)象,使得它們的卡合狀態(tài)難以通過人工操作解除,因而 要解除上殼體在作業(yè)位置上的固定狀態(tài)將變得非常麻煩。其結果,在 上殼體打開到維護位置時才可能實施的、解決脫粒路徑中谷桿堵塞問 題的措施被延遲實施,導致作業(yè)效率降低。相對于此,按照本發(fā)明,即便脫粒路徑中發(fā)生谷桿堵塞,上殼體 在作業(yè)位置上的固定狀態(tài)也很容易解除,能夠迅速對脫粒路徑中谷桿 的堵塞采取措施。即,根據(jù)上述特征結構,即使形成于底網與脫粒滾筒之間的脫粒 路徑中發(fā)生割收谷桿堵塞,而且因堵塞而導致上殼體靠固定組件固定 在作業(yè)位置上的狀態(tài)過緊,也能夠依靠切換驅動組件的動作很容易實 現(xiàn)固定組件從固定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上殼體從作業(yè)位置向維護 位置的打開可迅速進行。因此,可迅速對脫粒路徑中谷桿的堵塞采取措施,其結果,可提 高作業(yè)效率。在一最佳實施方式中,在所述下殼體的上方且所述處理物輸送方 向上的比所述上殼體更下游的位置上設置有外排秸草輸送裝置,在所述下殼體中,設置有繞開外排秸草輸送路徑以能夠對所述外 排秸草輸送裝置的輸送起始端進行支撐的方式形成的支撐框架,在所述上殼體中,設置有朝向所述支撐框架延伸的框架,設置有以能夠在將所述支撐框架和所述框架聯(lián)接起來的聯(lián)接狀 態(tài)、以及將該聯(lián)接解除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而構成的聯(lián)接組件, 并且,隨著所述固定組件從所述固定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切換,所述聯(lián)接組 件從聯(lián)接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隨著所述固定組件從所述解除狀態(tài)向固定狀態(tài)切換,所述聯(lián)接組 件從解除狀態(tài)切換到聯(lián)接狀態(tài)。這樣構成,從以下方面來i兌更為有利。根據(jù)該特征結構,當使固定組件從解除狀態(tài)切換到固定狀態(tài)以阻 止上殼體從作業(yè)位置打開時,聯(lián)接組件將隨之從解除狀態(tài)切換到聯(lián)接 狀態(tài),將下殼體的支撐框架和上殼體的框架聯(lián)接起來,因此,外排秸 草輸送裝置的輸送起始端不是僅由下殼體的支撐框架支撐,而是由
該支撐框架和上殼體的框架支撐。此外,當使固定組件從固定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而允許上殼體從 作業(yè)位置打開時,聯(lián)接組件將隨之從聯(lián)接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將下 殼體的支撐框架與上殼體的框架的聯(lián)接解除,從而允許上殼體從作業(yè) 位置打開。即,在通過固定組件已將上殼體固定在作業(yè)位置時,不需要將聯(lián) 接組件從解除狀態(tài)切換到聯(lián)接狀態(tài)的麻煩,外排秸草輸送裝置的輸送 起始端能夠由下殼體的支撐框架和上殼體的框架以更高的支撐強度、 更好的穩(wěn)定性支撐。此外,在將通過固定組件進行的固定解除而允許上殼體從作業(yè)位 置打開時,不需要將聯(lián)接組件從聯(lián)接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的麻煩,便 能夠將通過聯(lián)接組件實現(xiàn)的、下殼體的支撐框架與上殼體的框架之間 的聯(lián)接可靠解除,上殼體從作業(yè)位置的打開可迅速進行。而且,由于不需要對聯(lián)接組件的切換進行驅動的專用的切換驅動 組件,因而可相應地謀求結構的簡化和成本的降低。因此,除了能夠簡化結構和降低成本并提高上殼體的開閉操作性 之外,還能夠提高將上殼體固定在作業(yè)位置進行作業(yè)時的、對外排秸 草輸送裝置進行支撐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至于其它特征結構及其產生的有利的效果,可通過參照附圖閱讀 以下說明獲悉。
圖l是自動脫粒型聯(lián)合收割機的總體側視圖。圖2是自動脫粒型聯(lián)合收割機的總體俯視圖。 圖3是脫粒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圖4是脫粒部的橫剖俯視圖。圖5是對通過固定組件將上殼體固定在作業(yè)位置上的狀態(tài)進行展 示的脫粒裝置的主視圖。圖6是對上殼體通過固定組件固定在作業(yè)位置上的狀態(tài)被解除的 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脫粒裝置的主視圖。圖7是對通過固定組件將上殼體固定在作業(yè)位置上的狀態(tài)進行展 示的脫粒裝置的縱剖后視圖。圖8是對上殼體通過固定組件固定在作業(yè)位置上的狀態(tài)被解除的
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脫粒裝置的縱剖后視圖。圖9是對上殼體位于作業(yè)位置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脫粒裝置的縱剖 主視圖。圖IO是對上殼體位于第2維護位置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脫粒裝置的 縱剖主視圖。圖11是對上殼體位于第1維護位置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脫粒裝置的 縱剖主視圖。圖12是與上殼體的開閉操作有關的控制框圖。圖13是對上殼體位于作業(yè)位置時開閉檢測組件和防落下機構的狀 態(tài)進行展示的主要部分的縱剖主視圖。圖14是對上殼體位于第2維護位置時開閉檢測組件和防落下機構 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主要部分的縱剖主視圖。圖15是對上殼體位于第1維護位置時開閉檢測組件和防落下機構 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主要部分的縱剖主視圖。圖16是展示聯(lián)接組件的構成及其操作的主要部分的縱剖側視圖。圖17是對聯(lián)接組件的聯(lián)接狀態(tài)和聯(lián)接解除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主要部 分的縱剖后視圖。圖18是展示防落下機構的構成的主要部分的縱剖側視圖。圖19是展示引導部件和第1篩選部件的構造的縱剖側視圖。圖20是展示引導部件和第1篩選部件的構造的橫剖俯視圖。圖21是展示引導部件的構造的透視圖。圖22是滾筒室的橫剖俯視圖。圖23是后脫粒滾筒的縱剖后視圖。圖24是展示后脫粒滾筒的傳動結構的示意圖。圖25是展示第2篩選部件的構造以及處理物分選狀態(tài)的縱剖側視圖。圖26是展示第2篩選部件的構造的橫剖俯視圖。圖27是對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一和之二中的引導部件和篩選部 件的構造進行展示的縱剖側視圖。圖28是對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一和之二中的引導部件和篩選部 件的構造進行展示的縱剖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自動脫粒型聯(lián)合收割機的總體側視圖,圖2示出其總體 俯視圖,該聯(lián)合收割機這樣構成,即,在由方管等材料呈框狀形成的 車架1的下部設置左右一對履帶式走行裝置2,在車架1的前部聯(lián)接可 自由升降擺動的收割輸送裝置3,在車架1的左半部安裝脫粒裝置4, 在脫粒裝置4的后部聯(lián)接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和外排秸草粉碎裝置6, 在車架1的右后部安裝谷粒箱7,谷粒箱7中具有螺旋輸送式谷粒輸出 裝置8,在車架l的右前部安裝發(fā)動機9并設置形成駕駛室的小室10。雖未圖示,左右履帶式走行裝置2是靠發(fā)動機9產生的、經主變 速裝置和副變速裝置等傳遞的動力驅動,可按照設置在駕駛室中的主 變速桿和副變速桿的操作進行變速,處于受驅動狀態(tài)時,可按照設置 在駕駛室中的中位復位型十字擺動操縱桿向左右方向的擺動操作,在 它們被等速驅動的直線前進狀態(tài)和差動的回轉走行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 換。對于收割輸送裝置3來說,發(fā)動機9產生的動力經主變速裝置和 收割離合器等傳遞過來,隨著收割離合器按照設置在駕駛室中的收割 離合器桿的操作進行離合,可在工作狀態(tài)和停止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 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隨著車體的走行,將作為收割對象的既定壟數(shù)的谷 桿分開扶正并從它們的根端切斷,邊使切割后的谷桿(割收谷桿)(處 理物之一例)從豎立姿勢變成橫臥姿勢邊向后方的脫粒裝置4進行輸 送。此外,收割升降機構可按照操縱桿的前后方向的擺動操作進行工 作而升降。對于脫粒裝置4來說,發(fā)動機9產生的動力經脫粒離合器等傳遞 過來,隨著脫粒離合器按照設置在駕駛室中的脫粒離合器桿的操作進 行離合,可在工作狀態(tài)和停止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 從收割輸送裝置3接受割收谷桿,邊對該割收谷桿的穗端進行脫粒處 理邊向后方的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進行輸送,并對經過該脫粒處理而 得到的處理物實施分選處理,將經過該分選處理而被作為一類生成物 分選出來的成顆粒谷粒送往谷粒箱7,而對被作為二類生成物分選出來 的帶秸梗谷粒等未脫粒谷粒再次實施脫粒處理和分選處理,將被作為 三類生成物分選出來的粉碎秸草和秸草屑等塵渣向車外排出。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靠來自脫粒裝置4的動力驅動,處于受驅動 狀態(tài)時,從脫粒裝置4接受脫粒處理后的割收谷桿(外排秸草)向外
排秸草粉碎裝置6的上方輸送。外排秸草粉碎裝置6靠來自脫粒裝置4 的動力驅動,能夠在將來自外排秸草粉碎裝置6的外排秸草直接向車 體后方進行引導而排放到車外的長秸草排放狀態(tài)、以及實施粉碎處理 后向車外排放的粉碎排放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對于谷粒輸出裝置8來說,發(fā)動機9產生的動力經輸出離合器等 傳遞過來,隨著輸出離合器按照設置在駕駛室中的輸出開關的操作進 行離合,可在將貯留在谷粒箱7中的成顆粒谷粒向車外輸出的工作狀 態(tài)和停止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此外,通過設置在駕駛室中的升降開關 的操作可使輸出升降機構工作,從而使輸出筒8A (參照圖1和圖2) 升降擺動,通過設置在駕駛室中的回轉開關的操作可使輸出回轉機構 工作,從而使輸出筒8A回轉,因此,能夠將貯留在谷粒箱7中的成顆粒谷粒輸出到卡車裝載位等所需要的輸出位置上。如圖3~圖11所示,脫粒裝置4是在由聯(lián)接在車架1上的下殼體 11以及與該下殼體11可開閉地進行聯(lián)接的上殼體12形成的處理空間 設置脫粒部13和分選部14和回收部l5而構成。作為脫粒部13,由在下殼體11的左側上部可自由拆裝地布設的底 網16和上殼體12形成滾筒室17,在設置在上殼體12中的脫粒滾筒18 和底網16之間形成脫粒路徑19,由設置在下殼體11的左端上部的傳 送鏈(下輸送體之一例)20、以及設置在上殼體12的左端下部的夾持 軌(上輸送體之一例)21構成夾持輸送機構22,該夾持輸送機構22 旨在對割收谷桿以根端朝后的狀態(tài)進行夾持輸送以使得割收谷桿的穗 端從脫粒路徑19中通過。底網16是呈沿著脫粒滾筒18的外周彎曲的圓弧形形成、且在脫 粒滾筒18的周向上分成兩部分的網格狀的凹形網,其前端得到設置在 下殼體ll的前壁11A上的圓弧形支撐框架23的支撐而能夠在脫粒滾 筒18的周向上相對滑動,其后端得到設置在下殼體11的輔助壁11B 上的圓弧形支撐框架24的支撐而能夠在脫粒滾筒18的周向上相對滑 動,當解除被固定在下殼體11上的狀態(tài)并沿著前后的支撐框架23、 24 移動時,便能夠相對于下殼體ll從其左端進行拆裝。下殼體11的前壁11A起到承接上殼體12的前壁12A并對其進行 支撐的支撐部件的作用,下殼體11的輔助壁IIB起到承接上殼體12 的后壁12B并對其進行支撐的支撐部件的作用。 脫粒滾筒18得到在前后方向上橫跨于上殼體12的前壁12A和后 壁12B之間架設的支軸25的支撐,由因此可相對旋轉的前脫粒滾筒 18A和后脫粒滾筒18B前后兩部分構成,隨著前脫粒滾筒18A和后脫 粒滾筒18B以支軸25為支點旋轉,邊以設置在它們的外周上的多個脫 粒齒18a、 18b對被送入脫粒路徑19中的割收谷桿的穂端實施脫粒處 理,邊使經該脫粒處理得到的處理物從底網16上朝向分選部14漏下 去,而將未從底網16漏下去的處理物從形成于后支撐框架24的底部 的出塵口 26向分選部14排出。對于前脫粒滾筒18A來說,經脫粒離合器傳遞到脫粒裝置4上的 發(fā)動機動力經第1傳動皮帶28等分配到在其前端與之成一體設置的輸 入皮帶輪27上,因而從正面看過去,以支軸25為支點以比后脫粒滾 筒18B慢的速度向右旋轉。對于后脫粒滾筒18B來說,經第1傳動皮帶28分配到在其后端與 之成一體設置的輸入皮帶輪29上的發(fā)動機動力經前后朝向的傳動軸30 和第2傳動皮帶31等傳遞過來,因而從正面看過去,以支軸25為支 點以比前脫粒滾筒18A快的速度向右旋轉。分選部14具有作為粗選部的秸草篩(chaff sieve ) 32A和作為谷 粒篩32B的谷粒篩(grain sieve)上下設置的擺動分選裝置32,產生 分選風的主鼓風機(main winnowing fan ) 33和第1副鼓風機34和第2 副鼓風機35,對來自出塵口 26的處理物等產生作用的、作為打散筒的 回轉筒36,以及對被分選風分開的秸草屑等塵渣進行抽吸并排放到車 外的排塵風扇37等;對于這些部分來說,經脫粒離合器傳遞到脫粒裝 置4上的發(fā)動機動力經附圖之外的傳動皮帶等分配給它們。擺動分選裝置32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擺動時,其秸草篩32A 對從脫粒部13的底網16上漏下來的處理物和從出塵口 26輸送過來的 處理物實施篩分處理,邊使這些處理物之中的成顆粒谷粒和未脫粒谷 粒等漏下去,邊將粉碎秸草和桔草屑等朝向形成于下殼體11的后壁 IIC上的排塵口 lla移送,從排塵口 lla排放到車外。而谷粒篩32B 對從秸草篩32A漏下來的成顆粒谷粒和未脫粒谷粒進行篩分,邊使成 顆粒谷粒漏下去邊將未脫粒谷粒等向后方(分選處理方向的下游)移 送。主鼓風機33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旋轉時,產生從谷粒篩32B
的前部的下方朝向排塵口 lla流動的分選風,以風力將來自秸草篩"A 的處理物中所含有的秸草屑等塵渣朝向排塵口 lla輸送。第1副鼓風機34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旋轉時,產生從秸草篩 32A的前部的下方朝向排塵口 lla流動的分選風,以風力將來自底網 16的處理物中所含有的秸草屑等塵渣朝向排塵口 lla輸送。第2副鼓風機35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旋轉時,產生從谷粒篩 32B的后部的下方朝向排塵口 lla流動的分選風,以風力將來自秸草篩 32A的后部的處理物中所含有的秸草屑等塵渣朝向排塵口 lla輸送?;剞D筒36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旋轉時,將從出塵口 26排放 到秸草篩32A上的處理物等打散,促使該處理物中所含有的成顆粒谷 粒和未脫粒谷粒等從秸草篩32A上漏下去。排塵風扇37在所分配的動力的驅動下旋轉時,對以分選風風力輸 送過來的秸草屑等塵渣進行抽吸并從排塵口 lla排放到車外。通過以上過程,能夠將來自脫粒部13的處理物以良好的精度分選 為作為從谷粒篩32B漏下去的一類生成物的成顆粒谷粒;作為向谷 粒篩32B的后方供給的二類生成物的、含有未脫粒谷粒等的混合物; 以及作為從排塵口 lla向車外排放的三類生成物的粉碎秸草和秸草屑 等塵渣?;厥詹?5將從谷粒篩32B漏下來的成顆粒谷?;厥盏叫纬捎诠攘?篩32B的下方的一類回收部38,將未從谷粒篩32B漏下來的未脫粒谷 粒以及從秸草篩32A的后部漏下來的未脫粒谷粒等回收到形成于一類 回收部38的后方的二類回收部39。對于回收部15來說,經脫粒離合器傳遞到脫粒裝置4上的發(fā)動機 動力經附圖之外的傳動皮帶等分配給它,通過以該動力對設置在一類 回收部38的底部的一類螺旋桿40、以及豎立設置在其右端與谷粒箱7 的上端之間的一類縱螺旋桿41進行驅動,可將一類回收部38所回收 的成顆粒谷粒送往谷粒箱7。而通過對設置在二類回收部39的底部的 二類螺旋桿42、以及豎立設置在其右端與分選部14的上部之間的二類 回送螺旋桿43進行驅動,可將二類回收部39所回收的混合物向二類 回送螺旋桿43的上端輸送,再從其上端向擺動分選裝置32的前部回 送。二類回送螺旋桿43上設置有對二類回收部39所回收的混合物再
次進行脫粒處理的二類處理筒(未圖示)。在下殼體11的右上部,設置有連接其前壁11A和輔助壁11B而對 下殼體ll的上部進行增強的增強桿44。作為增強桿44,為了發(fā)揮內 裝傳動軸30的傳動殼體的功能、以及對上殼體12進行支撐使之能夠 上下擺動的支軸的功能,由以圓管制造的空心桿等構成。作為上殼體12,其前壁12A和后壁12B聯(lián)接在得到增強桿44的 前后兩個端部的支撐而能夠相對擺動的框架45、 46上,因而能夠以增 強桿44為支點相對于下殼體11上下擺動。即,上殼體12聯(lián)接在下殼體11上并能夠以增強桿44為支點上下 擺動而相對于下殼體11進行開閉。通過橫跨于前、后框架45、 46之間架設的方管制成的增強桿47, 上殼體12的擺動支點部位得到增強。如圖4-15所示,對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是由以具有微計算機 等而構成的控制裝置50依據(jù)來自指令組件48的開閉操作指令、以及 開閉檢測組件49所檢測到的上殼體12的開閉位置,對驅動上殼體12 開閉的開閉驅動組件51的動作進行控制來實現(xiàn)的。指令組件48由設置在駕駛室中的自動復位型按鈕開關所構成的打 開開關52和關閉開關53構成。打開開關52在每次進行按壓操作時向 控制裝置50輸出開操作指令,關閉開關53在每次進行按壓操作時向 控制裝置50輸出閉操作指令(參照圖12)。開閉檢測組件49由旋轉式電位器構成,通過在彈簧作用下維持與 前框架45從上方進行接觸的狀態(tài)的連桿54等,對以增強桿44為支點 的前框架45的擺動角度進行檢測,作為對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位置 的檢測(參照圖13~圖l5)。在控制裝置50中,作為控制程序具有對開閉驅動組件51的動作 進行控制的開閉控制組件50A,能夠依據(jù)來自打開開關52或關閉開關 53的指令信息、以及來自開閉檢測組件49的檢測信息,將上殼體12 切換并保持在預先設定的作業(yè)位置、第1維護位置和第2維護位置三 個位置之中的、與指令信息相對應的位置上(參照圖12)。作業(yè)位置是以下殼體11的前壁11A和輔助壁11B承接上殼體12 的前壁12A和后壁12B并對其進行支撐的全閉位置,處于該位置時, 夾持軌21向傳送鏈20接近而能夠以夾持輸送機構22進行割收谷桿的
夾持輸送,并且,脫粒滾筒18向底網16接近而能夠以脫粒滾筒18對 割收谷桿進行脫粒處理(參照圖5~9和圖13)。第1維護位置是隨著開閉驅動組件51的動作上殼體12離開下殼體 11達到最遠時的全開位置,處于該位置時,脫粒滾筒18和夾持軌21 遠離底網16和傳送鏈20而使得底網16和脫粒滾筒18之間的開距很大 (參照圖11和圖15)。第2維護位置是脫粒滾筒18的最下部位于和與夾持軌21相向的傳 送鏈20的輸送面大致同等高度位置上時的中間開閉位置,處于該位置 時,脫粒滾筒18和夾持軌21與底網16和傳送鏈20之間的開距較小, 其程度能夠將堵塞在位于它們之間的脫粒路徑19中的割收谷桿清除 (參照圖10和圖14)。即,進行脫粒作業(yè)時,使上殼體12位于作業(yè)位置,便能夠以夾持 輸送機構22夾持割收谷桿的根端進行輸送而使得割收谷桿的穗端從底 網16和脫粒滾筒18之間通過,以脫粒滾筒18對該穗端恰當?shù)貙嵤┟?粒處理。此外,在對底網16和脫粒滾筒18進行清掃或更換底網16時,使 上殼體12位于第1維護位置,便能夠很容易地進行底網16和脫粒滾 筒18的清掃、底網16的更換、以及脫粒齒18a、 18b的修補等對底網 16和脫粒滾筒18等的維護。此外,當脫粒路徑19中發(fā)生割收谷桿的堵塞時,使上殼體12位 于第2維護位置上,便能夠很容易地進行將堵塞的割收谷桿從脫粒路 徑19中取出并放到傳送鏈20的輸送起始端上等需要對堵塞的谷桿進 行的恰當?shù)奶幚?。而且,處于該?維護位置時,即使由于夾持輸送機構22夾持輸 送的割收谷桿較長或者割收谷桿的根端帶著泥土,因而隨著上殼體12 向第2維護位置打開,割收谷桿變成其穗端在伸出于傳送鏈20之外的 根端的重量作用下以傳送鏈20為支點上揚的向外下方傾斜的姿勢,其 穗端也能夠被脫粒滾筒18擋住而處于得到脫粒滾筒18和傳送鏈20支 撐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阻止割收谷桿的姿勢變成穗端大幅度上揚的向 外下方傾斜的姿勢,其結果,能夠避免因姿勢的改變而導致割收谷杵 滑落到車體外方,省去撿拾滑落的割收谷桿的麻煩。如圖4和圖7-12所示,開閉驅動組件51由橫跨于下殼體ll和上 殼體12之間架設的復動式油缸55、對工作油相對于油缸55的流動進 行控制的電磁控制閥56、以及朝向電磁控制閥56壓送工作油的油泵57 構成了對上殼體12的開閉進行液壓驅動的液壓驅動組件。油缸55設置在后支撐框架24和豎立設置在其右外方的二類回送 螺旋桿43之間且支撐框架24的前后寬度范圍內的位置上。即,油缸55設置在不會影響處理物從底網16漏到擺動分選裝置 32中、處理物從形成于支撐框架24的底部的出塵口 26朝向擺動分選 裝置32排出、以及混合物從二類回送螺旋桿43的上端向擺動分選裝 置32的前部回送的位置上。電磁控制閥56是3位置轉換閥,通過開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 能夠轉換到使油缸55伸長從而使上殼體12向上擺動的上升位置、使 油缸55回縮從而使上殼體12向下擺動的下降位置、以及使油缸55停 止伸縮從而使上殼體12的升降停止的停止位置。油泵57可連動地聯(lián)接在發(fā)動才幾9上,從而能夠靠發(fā)動機9的動力 進行工作(參照圖12)。即,上殼體12在以發(fā)動機動力進行驅動的油 泵57所輸出的工作油的驅動下進行開閉。如圖5~8和圖12所示,在脫粒裝置4中,安裝有以能夠在阻止上 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打開的固定狀態(tài)、以及允許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 打開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而構成的固定組件58,固定組件58由前 后一對的固定機構59、 60構成。前固定機構59由通過前后朝向的支軸61可上下擺動地安裝在下 殼體11的前壁11A上的第1鉤子62、以及朝前突出地設置在從上殼體 12的前壁12A朝向下殼體11的前壁IIA延伸的延伸部件63上的第1 銷64構成。后固定機構60由朝后突出地設置在下殼體11的輔助壁11B 上的第2銷65、以及通過前后朝向的支軸66可上下擺動地安裝在上殼 體12的后壁12B上的第2鉤子67構成。第1鉤子62與扇形齒條62A成一體設置,該扇形齒條62A與由設 置在下殼體11的前壁IIA上的第1電動馬達(切換驅動組件之一例) 68驅動的小齒輪69嚙合,隨著第1電動馬達68工作,以支軸61為支 點在從上方與第1銷64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與第l銷64的卡合被解 除的非卡合位置之間擺動。第2鉤子67與扇形齒條67A成一體設置,該扇形齒條67A與由設
置在上殼體12的后壁12B上的第2電動馬達(切換驅動組件之一例) 70驅動的小齒輪71嚙合,隨著第2電動馬達70工作,以支軸66為支 點在從下方與第2銷65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與第2銷65的卡合被解 除的非卡合位置之間擺動。即,作為固定組件58,當隨著笫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 工作其第l鉤子62和笫2鉤子67朝向卡合位置擺動時,便切換到固定 狀態(tài),其第l鉤子62和第2鉤子67朝向非卡合位置擺動時,便切換到 解除狀態(tài)。這樣一來,即使遇到脫粒路徑19中割收谷桿發(fā)生堵塞而導致第1 鉤子62或第2鉤子67與第1銷64或第2銷65的卡合過緊的情況,使 第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工作,便能夠很容易地使它們之間 的卡合解除,可迅速對脫粒路徑19中谷桿堵塞問題采取措施。如圖5~8和圖12所示,固定組件58的切換操作是由開閉控制組 件50A依據(jù)來自打開開關52或關閉開關53的指令信息、來自開閉檢 測組件49的檢測信息、以及動作檢測組件72所檢測到的固定組件58 的動作狀態(tài),對第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的工作進行控制來 實現(xiàn)的。動作檢測組件72由設置在下殼體11的前壁11A上的第1位置傳 感器73、以及設置在上殼體12的后壁12B上的第2位置傳感器74構 成,第l位置傳感器73由通過連桿75對以支軸61為支點的第1鉤子 62的擺動操作位置進行檢測的旋轉式電位器構成,第2位置傳感器74 由通過連桿76對以支軸66為支點的第2鉤子67的擺動操作位置進行 檢測的旋轉式電位器構成。即,動作檢測組件72這樣構成,即,當?shù)趌位置傳感器73檢測到 第1鉤子62到達卡合位置且第2位置傳感器74檢測到第2鉤子67到 達卡合位置時,便檢測出固定組件58的固定狀態(tài),而當?shù)趌位置傳感 器73檢測到第l鉤子62到達非卡合位置且第2位置傳感器74檢測到 第2鉤子67到達非卡合位置時,便檢測出固定組件58的解除狀態(tài)。如圖1~3、圖7、圖8、圖16和圖17所示,由于外排秸草輸送裝 置5要接受通過夾持輸送機構22輸送的外排秸草,因此,其輸送起始 端設置在夾持輸送機構22的輸送末端所在的下殼體11的后部的左上 方。下殼體11中設置有對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輸送起始端進行支撐 的支撐框架77。支撐框架77由以下部分構成從豎立設置在下殼體ll 的左后端端部上的后框架78的上部朝向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輸送起 始端繞開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外排秸草輸送路徑(谷桿輸送路徑) 79延伸而形成的、由圓管制成的前后朝向的第l框架80;以及,朝向 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輸送起始端延伸的、由圓管制成的左右朝向的 第2框架82等。第1框架80和第2框架82的延伸端焊接在一起。在上殼體12中,前后朝向設置在其左上部的、由方管制成的左上 框架(框架之一例)83,朝向第l框架80的延伸端延伸而其延伸端(后 端部)與第1框架80的延伸端(前端部)重合,在重合的左上框架83 的延伸端和第1框架80的延伸端之間,設置有在上殼體l2位于作業(yè) 位置時能夠將左上框架83可拆卸地聯(lián)接到第1框架80上去的聯(lián)接組 件84。即,通過聯(lián)接組件84能夠將上殼體12的左上框架83聯(lián)接到下殼 體11的支撐框架77上,因此,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輸送起始端能 夠由下殼體11的支撐框架77和上殼體12的左上框架83以更高的支撐 強度和更好的穩(wěn)定性進行支撐。聯(lián)接組件84由設置在第l框架80的延伸端端部上的前后朝向的固 定銷85、以及與設置在左上框架83上的前后朝向的旋轉軸86的后端 部成一體設置的鉤子87構成。旋轉軸86,其前端部通過彎曲連桿88可連動地聯(lián)接在第2鉤子67 上,因此,與第2鉤子67向卡合位置的操作連動時,鉤子87卡合到 固定銷85上,與第2鉤子67向非卡合位置的操作連動,鉤子87解除 與固定銷85的卡合。也就是說,聯(lián)接組件84這樣構成,即,隨著后固定機構60因第2 電動馬達70工作而切換到固定狀態(tài),可切換到使左上框架83聯(lián)接到 支撐框架77上的聯(lián)接狀態(tài),隨著后固定機構60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可 切換到將左上框架83與支撐框架77的聯(lián)接解除的解除狀態(tài)。因此,與聯(lián)接組件84由人工操動方式構成的情況相比,操作性可 得到提高,而與設置專用的驅動聯(lián)接組件84進行切換的切換驅動組件 的情況相比,可使結構得以簡化、成本得以降低,而且,還能夠避免 聯(lián)接組件84的操作獨立進行的方案所存在的有可能忘記聯(lián)接組件84 的操作的情況發(fā)生。
此外,通過在位于外排秸草輸送路徑79的上方的上殼體12中設 置固定組件58的第2鉤子67、第2電動馬達70、以及聯(lián)接組件84的 鉤子87,使得不必像將它們安裝在下殼體11中的情況那樣使它們之間 的聯(lián)系要繞開外排秸草輸送路徑79進行,因而可避免這種麻煩,其結果,能夠簡化聯(lián)系結構。如圖4~6、圖12~15和圖18所示,脫粒裝置4中設置有防止上 殼體12從第1維護位置和第2維護位置落下的防落下機構89。防落下 機構89由以下部分構成前托架45;為了能夠與該托架45上所形成 的第1凹部45a和第2凹部45b從前方卡合,而在下殼體11的前壁11A 上可前后方向進退地設置的卡合銷90;以及,通過可擰入形成于卡合 銷卯上的陰螺紋部卯A中的螺紋軸91,對卡合銷90的進退進行操作 的電動馬達92等。第1凹部45a形成于前托架45上的、在上殼體12打開到第1維護 位置時與卡合銷卯相向的位置上,第2凹部45b形成于前托架45上 的、在上殼體12打開到第2維護位置時與卡合銷90相向的位置上。即,防落下機構89是使卡合銷卯卡合在第1凹部"a中以防止上 殼體12從第1維護位置落下,使卡合銷90卡合在第2凹部45b中以防 止上殼體12從第2維護位置落下的。因此,即使上殼體12位于第1 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位置之后工作油發(fā)生泄漏,也能夠使上殼體12可 靠地保持在上述位置上??ê箱N90的進退操作是由開閉控制組件50A依據(jù)來自打開開關52 或關閉開關53的指令信息、來自開閉檢測組件49的檢測信息、以及 來自對卡合銷卯的進退位置進行檢測的進退檢測組件99的檢測信息 對電動馬達92的工作進行控制來實現(xiàn)的。進退檢測組件99由通過連桿IOO等對卡合銷卯是否到達預先設定 的突進極限位置以及退避極限位置進行檢測的旋轉式電位器構成。突 進極限位置是卡合銷卯與框架45的第1凹部45a或第2凹部45b切實 卡合的位置,退避極限位置是卡合銷卯與框架45的第1凹部4Sa或笫 2凹部45b的卡合切實解除的位置。若就開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原理進行說明,那就是一旦開閉控 制組件50A從打開開關52接收到上殼體12打開操作指令,便依據(jù)來 自開閉檢測組件49的檢測信息判定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在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為作業(yè)位置時,將此時的來自打開開關52 的打開操作指令判斷為旨在使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向第2維護位置打 開的指令,并依據(jù)該判斷使第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反轉, 從而使固定組件58從固定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當動作檢測組件72 檢測到通過該反轉固定組件58切換到了解除狀態(tài)時,便依據(jù)該檢測結 果使第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停止工作,之后,使開閉驅動 組件51的油缸55進行伸長動作而使得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向第2維 護位置打開(上升驅動)。當開閉檢測組件49檢測到通過該伸長動作 上殼體12到達了第2維護位置時,便依據(jù)該檢測結果使油缸55停止 動作并使電動馬達92正轉,從而使卡合銷卯朝向第2凹部45b突進。 當進退檢測組件99檢測到通過該突進操作卡合銷卯到達了突進極限 位置時,便使電動馬達92停止工作并點亮設置在駕駛室中的第l指示 燈93,告知駕駛員上殼體12已到達第2維護位置(參照圖14)。在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為第2維護位置時,將此時的來自打開開 關52的打開操作指令判斷為旨在使上殼體12從第2維護位置向第1 維護位置打開的指令,并依據(jù)該判斷使電動馬達92反轉,從而使卡合 銷卯向脫離第2凹部45b的方向退避。當進退檢測組件99檢測到通過 該退避操作卡合銷卯到達了退避極限位置時,便使電動馬達92停止 工作并使開閉驅動組件51的油缸55進行伸長動作,使得上殼體12從 第1維護位置向第1維護位置打開(上升驅動)。當開閉檢測組件49 檢測到通過該伸長動作上殼體12到達了第l維護位置時,便依據(jù)該檢 測結果使油缸55停止動作并使電動馬達92正轉,從而使卡合銷90朝 向第1凹部45a突進。當進退檢測組件99檢測到通過該突進操作卡合 銷90到達了突進極限位置時,便使電動馬達92停止工作并點亮第1 指示燈93,而且點亮設置在駕駛室中的第2指示燈94,告知駕駛員上 殼體12已到達第l維護位置(參照圖15)。在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為第l維護位置時,將打開操作指令判斷 為誤操作,使上殼體12保持在第l維護位置上。此外, 一旦從關閉開關53接收到上殼體12的打開操作指令,便 依據(jù)來自開閉檢測組件49的檢測信息判定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在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為第l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位置時,將此 時的來自關閉開關53的關閉操作指令判斷為旨在使上殼體12從第1
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位置向作業(yè)位置關閉的指令,并依據(jù)該判斷使電 動馬達92反轉,從而使卡合銷90向脫離第1凹部4Sa的方向退避。當 進退檢測組件99檢測到通過該退避操作卡合銷90到達了退避極限位 置時,便使電動馬達92停止工作并使開閉驅動組件51的油缸55進行 收縮動作,使得上殼體12從第1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位置向作業(yè)位置 關閉(下降驅動)。當開閉檢測組件49檢測到通過該收縮動作上殼體 12到達了作業(yè)位置時,便依據(jù)該檢測結果使油缸55停止動作并使第1 電動馬達68和第2電動馬達70正轉,從而使固定組件58從解除狀態(tài) 切換到固定狀態(tài)。當動作檢測組件72檢測到通過該正轉固定組件58 切換到了固定狀態(tài)時,便依據(jù)該檢測結果使第1電動馬達68和第2電 動馬達70停止工作,并使第2指示燈94或第1指示燈W熄滅,告知 駕駛員上殼體12固定并保持在作業(yè)位置上(參照圖13)。在上殼體12的當前位置為作業(yè)位置時,將關閉操作指令判斷為誤 操作,使上殼體12保持在作業(yè)位置上。也就是說,即便是在難以把握上殼體12的開閉位置的駕駛室進行 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通過依據(jù)打開開關52或關閉開關53的操作進 行控制的開閉控制組件50A,也能夠簡便且可靠地使上殼體12位于預 先設定的作業(yè)位置和第1維護位置和第2維護位置三個位置之中的、 與來自打開開關52或關閉開關53的指令相對應的位置上,能夠避免 在上殼體12到達該位置之前要持續(xù)對打開開關52或關閉開關53進行 操作的麻煩。在上殼體12位于作業(yè)位置時,隨著開閉控制組件50A依據(jù)來自打 開開關52的打開操作指令進行控制,上殼體12必將到達第2維護位 置。其結果,與設置有用來發(fā)出使上殼體12向第1維護位置打開的指 令的專用開關、以及、向第2維護位置打開的指令的專用開關的方案 相比,能夠避免發(fā)生該方案所可能發(fā)生的如下不良現(xiàn)象由于對作業(yè) 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脫粒路徑19中谷桿堵塞故障進行處置時的開關誤操 作,導致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一下子被打開到第l維護位置,因而被 夾持輸送機構22夾持輸送的割收谷桿,變成穗端在其根端重量作用下 以傳送鏈20為支點大幅度上揚的向外下方傾斜的姿勢而滑落到車體 外。而且,通過將打開開關52和關閉開關53設置在駕駛室中,例如
在對脫粒裝置4進行維護時,可以在駕駛室通過一系列操作實現(xiàn)旨 在使利用液壓對上殼體12進行打開操作成為可能的發(fā)動機9的起動; 固定組件58從固定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聯(lián)接組件84從聯(lián)接狀態(tài) 向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向第1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 位置的打開;打開后發(fā)動機9的停止。而在對脫粒裝置4的維護結束 后,可以在駕駛室通過一系列操作實現(xiàn)旨在使利用液壓對上殼體12 進行關閉操作成為可能的發(fā)動機9的起動;上殼體12從第l維護位置 或第2維護位置向作業(yè)位置的關閉;固定組件58從解除狀態(tài)向固定狀 態(tài)的切換;聯(lián)接組件84從解除狀態(tài)向聯(lián)接狀態(tài)的切換;固定在作業(yè)位 置后發(fā)動機9的停止。其結果,除了能夠提高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時的操作性之外,還 能夠提高對脫粒裝置4進行底網16和脫粒滾筒18的清掃或底網16的 更換、以及將堵塞的割收谷桿從脫粒路徑19中取出并放到傳送鏈20 的輸送起始端上等維護作業(yè)的操作性。如圖12所示,在控制裝置50中,作為控制程序具有這樣一種牽 制組件50B,即,在依據(jù)來自對脫粒離合器的動作狀態(tài)進行檢測的脫粒 離合器傳感器95的檢測信息檢測到離合器的閉合狀態(tài)時,阻止通過開 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進行固定組件58和聯(lián)接組件84的切換操作和 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并且點亮設置在駕駛室中的第3指示燈96,告 知駕駛員脫粒離合器處于閉合狀態(tài),而在檢測到脫粒離合器的切離狀 態(tài)時,允許通過開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進行固定組件58和聯(lián)接組件 84的切換操作和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因此,在使上殼體12打開到第1維護位置和第2維護位置時,產 生將脫粒離合器切換到切離狀態(tài)的必要性,其結果,在使上殼體12打 開到第1維護位置或第2維護位置而對脫粒裝置4進行維護時,從開 閉驅動組件51的構成來說,即使將上殼體12打開時有必要使發(fā)動機9 工作,或者打開后忘記將發(fā)動機9關閉,在進行上殼體12打開操作之 前的階段也會出現(xiàn)脫粒滾筒18和傳送鏈20等停止工作的脫粒裝置4 工作停止狀態(tài),脫粒裝置4的維護能夠在脫粒裝置4的工作停止狀態(tài) 下進行。脫粒離合器傳感器95,由隨著脫粒離合器桿向切離位置操作而受 到推壓的限位開關構成。
牽制組件50B這樣構成,即,在依據(jù)來自對谷粒輸出裝置8的輸 出筒8A的操作位置進行檢測的輸出位置檢測組件97的檢測信息檢測 到輸出筒8A未位于預先設定的上殼體打開用退避位置時,阻止通過開 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進行固定組件58和聯(lián)接組件84的切換操作以 及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并且點亮設置在駕駛室中的第4指示燈98, 告知駕駛員輸出筒8A未操作到退避位置,而檢測到位于退避位置時, 允許通過開閉控制組件50A的控制進行固定組件58和聯(lián)接組件84的 切換操作以及上殼體12的開閉操作。因此,在使上殼體12向第1維護位置和第2維護位置打開時,能 夠避免上殼體12與輸出筒8A二者發(fā)生接觸而受損。輸出位置檢測組件97由對輸出筒8A的升降擺動角度進行檢測的 旋轉式電位器、以及對輸出筒8A的回旋角度進行檢測的旋轉式電位器 構成。下面,參照圖3和圖19~圖26對脫粒裝置4的擺動分選裝置32 進4亍更詳細的說明。在這里,圖1中的左方為處理物輸送的上游側,右方為處理物輸 送的下游側,靠讀者一側為傳送鏈20側(圖19-圖24、圖27~圖28 中也同樣)。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處理物輸送的上游側表述為前方, 將處理物輸送的下游側表述為后方。如圖1所示,作為脫粒裝置4,其上部設置有滾筒室l7,中部設 置有擺動分選裝置32,下部設置有回收部"。在脫粒裝置4中,將對 收割處理后的谷桿在以傳送鏈20夾持輸送的同時進行脫粒處理的脫粒 滾筒18通過軸架設在滾筒室17中,將可使經過脫粒處理的處理物漏 下去的底網16設置在脫粒滾筒18的下方。在擺動分選裝置32中,設置有接受從底網16漏下來的處理物的 第1谷粒盤(前谷粒盤之一例)106、在該第1谷粒盤106的后方依次 設置的秸草篩32A和秸草盤108、以及位于秸草篩的下方的谷粒 篩32B,它們架設在可前后擺動的篩架116上,在脫粒滾筒18的后端 部的下方,位于秸草篩32A的上方的第2谷粒盤(后谷粒盤之一例) 119架設在篩架116上。回收部15中設置有位于第1谷粒盤106的下方的主鼓風機33; 設置在谷粒篩32B的下方的、對來自谷粒篩32B的漏下物(一類生成
物)進行回收并向橫向的單側進行橫向輸送的一類螺旋桿40;對來自 谷粒篩32B和秸草篩32A等的漏下物(二類生成物)進行回收并向橫 向的單側進行橫向輸送的二類螺旋桿42;位于一類螺旋桿40和二類螺 旋桿42之間的、向二類螺旋桿42的上方提供分選風的第2副鼓風機 35。在脫粒滾筒18的后方的下方具有回轉筒36,對從脫粒滾筒l8的 出塵口 26供給的處理物以該回轉筒36進行打散處理,可將谷粒從塵 渣中提取出來。在回轉筒36的后方設置有排塵風扇37,能夠將秸草屑 引入上部風扇引導罩117和下部風扇引導罩118中并排放到機外。在 回轉筒36的外周的上方設置有后述的引導部件121,在第2谷粒盤119 的后端部上設置有后述的篩選部件(第1篩選部件之一例)122。如圖19~圖21所示,回轉筒36被支撐在脫粒裝置4的側板(側 壁)125上,能夠圍繞與前后方向(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軸心 旋轉。在回轉筒36的外周上固定有螺旋狀的螺旋葉片123,能夠向傳 送鏈20—側輸送處理物,在該螺旋葉片123的整個外周上,固定有多 個等間隔設置的突起片124。之所以將多個突起片124這樣設置在螺旋 葉片123的外周上,是為了除了螺旋葉片123之外再加上該突起片124 高效率地進行打散處理。如圖20所示,在回轉筒36的傳送鏈20—側的端部上,替代上述 螺旋葉片123而固定有左右方向上較長的板條狀的排出板129。這是為 了能夠將被螺旋葉片123從傳送鏈20 —側之相反側向傳送鏈20 —側輸 送而到達傳送鏈20—側之端部的處理物流暢地引向位于下方的擺動分 選裝置32和排塵口 lla。如圖19~圖21所示,在回轉筒36的外周的上側,設置有位于第1 副鼓風機37與回轉筒36之間引導部件121 。引導部件121具有多個左 右方向上長的圓桿(棒材之一例)121a、固定在該圓桿121a的兩端上 的安裝板121c、固定在圓桿121a的中間部位上的左右兩片增強用的中 間板121b,從而作為具有開口的部件形成。該引導部件121可拆裝且 位置可調地固定在脫粒裝置4的側板125上。位于最前方的圓桿121a 設置在左、右中間板121b之間,長度設計得比其它圓桿121a短。這 是為了保證在回轉筒3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具有最大的輸送能力。當如上構成引導部件121并使脫粒滾筒18旋轉時,經過脫粒處理
后的處理物將大量集中到傳送鏈20—側之相反側,處理物偏向傳送鏈 20 —側之相反側從出塵口 26向后方供給。于是,通過設置在回轉筒36 的外周上的螺旋葉片123,能夠邊向傳送鏈20—側對處理物進行打散 處理,邊與引導部件121共同作用將處理物向傳送鏈20—側輸送。因 此,通過該螺旋葉片123和引導部件121,能夠向位于回轉筒36的下 方的擺動分選裝置32和位于回轉筒36的后方的排塵口 lla均勻地供給 處理物。其結果,能夠提高擺動分選裝置32中的分選效率,減少谷粒 從排塵口 lla排出的三類生成物損耗。此外,由于在構成引導部件121的圓桿121a和圓桿121a之間形成 有間隙,因而在將通過與設置在回轉筒36上的螺旋葉片123共同作用 而從出塵口 26供給的處理物向傳送鏈20—側輸送時,該引導部件121 不會形成過大的阻力。因此,能夠防止輸送能力過高而導致處理物向 傳送鏈20 —側輸送過多,而且能夠防止從出塵口 26供給的處理物在 引導部件121與回轉筒36之間發(fā)生堵塞。在第2谷粒盤119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從該第2谷粒盤 119的后端部朝向回轉筒36的下方的多個篩選部件(第1篩選部件之 一例)122。篩選部件122由從俯視角度看過去向后呈U字形折彎成形、 從側視角度看過去自第2谷粒盤119的后端部向斜后上方折彎成形而 成的鋼琴弦構成,通過安裝部件126而可拆裝且可前后調整位置地安 裝在第2谷粒盤119的后端部上。似這樣,將篩選部件122通過安裝部 件126可拆裝且可前后調整位置地安裝在第2谷粒盤119上,使得能夠 將篩選部件122更換成不同形狀的篩選部件122,而且能夠對篩選部件 122相對于第2谷粒盤119的前后位置進行調節(jié)。當如上構成篩選部件122并使脫粒滾筒18旋轉時,經過脫粒處理 后的處理物將大量集中到傳送鏈20—側之相反側,處理物偏向傳送鏈 20 —側之相反側從出塵口 26向后方供給。于是,通過設置在回轉筒36 的外周上的螺旋葉片123,能夠邊向傳送鏈20—側對處理物進行打散 處理,邊與篩選部件122共同作用將處理物向傳送鏈20—側輸送。因 此,通過該螺旋葉片123和篩選部件122,能夠向位于回轉筒36的下 方的擺動分選裝置32和位于回轉筒36的后方的排塵口 lla均勻地供給 處理物。其結果,能夠提高擺動分選裝置32中的分選效率,減少谷粒 從排塵口 lla排出的三類生成物損耗。 由于在呈U字形成形的篩選部件122、以及篩選部件122與篩選部 件122之間形成有間隙,因而在將通過與設置在回轉筒36上的螺旋葉 片123共同作用而從出塵口 26供給的處理物向傳送鏈20—側輸送時, 該篩選部件122不會形成過大的阻力。因此,能夠防止輸送能力過高 而導致處理物向傳送鏈20 —側輸送過多,而且能夠防止從出塵口 26 供給的處理物在篩選部件122與回轉筒36之間發(fā)生堵塞。篩選部件122與固定在脫粒裝置4的側板125上的引導部件121 不同,是固定在前后擺動的擺動分選裝置32的第2谷粒盤119上的。 因此,可以設想,隨著篩選部件122與擺動分選裝置32—起振動,回 轉筒36與篩選部件122之間的間隙將改變,因而可促進處理物的打散 處理的進行。如上所述,篩選部件122和引導部件121各自具有能夠輔助回轉 筒36向傳送鏈20—側輸送處理物的效果,可以設想,若將篩選部件 122和引導部件121并用,則可以得到更大的效果。即,可以i殳想,由 于篩選部件122和引導部件121的安裝位置各自不同,因此,對于從 出塵口 26向回轉筒36的下方供給的處理物,篩選部件122的上述效果 大,而對于被回轉筒36向上方巻起來的處理物和從出塵口 26向回轉 筒36的上方供給的處理物,引導部件121的上述效果大。如圖22和圖23所示,脫粒滾筒18以具有前脫粒滾筒18A、以及 位于該前脫粒滾筒18A的后方的可相對于前脫粒滾筒18A進行旋轉的 后脫粒滾筒18B而構成。前脫粒滾筒18A聯(lián)接在支軸25上而能夠與之 成一體自由旋轉,而該支軸25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撐在滾筒室17的前 壁IIA和后壁11C上,后脫粒滾筒18B聯(lián)接在筒狀支軸131上而能夠 與之成一體自由旋轉,而該筒狀支軸131可自由相對旋轉地被支撐在 上述支軸25的后端部上。將前脫粒滾筒18A的筒徑Dl和后脫粒滾筒 18B的筒徑D2設計為大致相同的尺寸,為了使后脫粒滾筒18B的脫粒 齒18b前端處的外徑與前脫粒滾筒18A的脫粒齒18a處的外徑大致相 等,將后脫粒滾筒18B的脫粒齒18b的長度和前脫粒滾筒18A的脫粒 齒18a的長度設計為大致相同的長度。通過如上所述將前脫粒滾筒18A的Dl和后脫粒滾筒18B的筒徑 D2設計成大致相同的尺寸,可增加后脫粒滾筒18B的外周長度,因此, 能夠在后脫粒滾筒18B的外周上寬松地安裝多個脫粒齒18b,有效降低
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此外,由于能夠將后脫粒滾筒的筒徑D2 設計得較大,因而能夠防止秸草巻繞在后脫粒滾筒18B上。在支軸25的從前壁IIA向滾筒室17外突出的前端部上,設置有 可與支軸25成一體旋轉的輸入皮帶輪27,第1傳動皮帶28繞掛在該 輸入皮帶輪27、后述的輸入皮帶輪143和設置在自行機體的原動部E 上的皮帶輪147 (參照圖24)上。由于這樣構成,從自行機體的原動 部E經第1傳動皮帶28傳遞到輸入皮帶輪27上的動力可傳遞到支軸 25上,使前脫粒滾筒18A圍繞支軸25的前后方向上的軸心Pl旋轉。在前脫粒滾筒18A的橫向旁側,與支軸25平行的傳動軸30從設 置在前壁11A和后壁11C之間的增強桿44中穿過,并可自由旋轉地被 支撐在前壁11A和后壁11C上,該傳動軸30的前端部上設置有可與傳 動軸30成一體旋轉的輸入皮帶輪143。在傳動軸30的后端部上,設置 有可與該傳動軸30成一體旋轉的傳動皮帶輪144,傳動皮帶145繞掛 在該傳動皮帶輪144和聯(lián)接在后脫粒滾筒18B的筒狀支軸131的后端 部上的輸入皮帶輪29上。由于這樣構成,從自行機體的原動部E經第 1傳動皮帶28傳遞到輸入皮帶輪143的動力,可經傳動軸30、傳動皮 帶輪144、傳動皮帶145以及輸入皮帶輪29傳遞到筒狀支軸1M上, 使后脫粒滾筒18B圍繞前后方向的軸心P1旋轉。如圖22和圖24所示,在傳動軸30的后端部上,聯(lián)接有可與該傳 動軸30 —體旋轉的輸出皮帶輪148,傳動皮帶153繞桂在該輸出皮帶 輪148、以及與用來驅動外排秸草輸送鏈條150的驅動鏈輪151有聯(lián)系 的外排秸草皮帶輪152上。在外排秸草輸送鏈條150的傳動方向的下 位,設置有由驅動鏈輪151驅動的穗端鏈條154。通過采用如上所述由自行機體的原動部E經傳動軸30對外排秸草 輸送鏈條150進行驅動的結構,能夠將施加在支軸25上的負荷限制為 只對前脫粒滾筒18A進行驅動的負荷,因此,可以減小支軸25的軸徑, 簡化筒狀支軸131周邊的結構,從而降低制造成本。如圖23所示,在前脫粒滾筒18A的支軸25上,通過軸承134外 嵌有可自由相對旋轉的筒狀支軸131,圓盤狀的輪盤部件135固定在該 筒狀支軸131上,在輪盤部件135的外周上形成有法蘭盤137。將在后 脫粒滾筒18B的旋轉軸心方向上和周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脫粒齒18b 的圓筒133固定在法蘭盤137上而構成了后脫粒滾筒18B。這樣構成的
后脫粒滾筒18B的旋轉速度,設計得比前脫粒滾筒18A的旋轉速度高。如圖3和圖23所示,設置在脫粒滾筒18的下方的底網16這樣構 成,即,從前脫粒滾筒18A的前端部的下方向前脫粒滾筒18A與后脫 粒滾筒18B的分界部的下方延伸,能夠在后脫粒滾筒18B的下方的整 個范圍內形成空間。通過這樣構成,對于從前方起邊在底網16和前脫 粒滾筒18A之間接受脫粒處理邊被傳送鏈20輸送到后方來的谷桿來 說,由于在后脫粒滾筒18B的位置上不存在底網16,因而其穗端在向 下的方向上不受限制,能夠以谷桿的穗端垂下來的狀態(tài)受到后脫粒滾 筒18B的脫粒處理。這樣一來,可使谷桿的穗端大幅度甩動,而且通 過后脫粒滾筒18B高速旋轉,能夠對被夾在穗端之中的谷粒高效率地 進行脫粒處理,可降低脫不凈率和扎入損耗。在擺動分選裝置32的前部的下方且主鼓風機33的前方設置有第1 副鼓風機34,以能夠在上風扇罩34A和下風扇罩34B的引導下向設置 在第1谷粒盤106的末端上的篩選部件115提供分選風而構成。此外, 回轉筒36設置在脫粒滾筒18的后方的下方,對從脫粒滾筒18的后端 部排出的處理物以該回轉筒36進行打散處理,可將谷粒從塵渣中提取 出來,在該回轉筒36的后方設置有將秸草屑排出機外的排塵風扇3入如圖25和圖26所示,從第1谷粒盤106的末端向后方延伸的篩選 部件(第2篩選部件之一例)115單端固定在該第1谷粒盤106的末端 上。篩選部件115由可拆裝地固定在第1谷粒盤106的末端上的水平部 115a、以及從該水平部115a的后端部上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傾斜部115b 構成。如圖26所示,在傾斜部115b的整個面上形成有多個朝向后方 開口的多個凹部115c,因此,從俯視角度看過去,傾斜部115b呈具有 既定的橫向寬度的平板狀(長方形)形成。使傾斜部115b如上所述呈 長方形形成,可確保處理物所與之接觸的篩選部件115的面積大,因 而能夠使處理物發(fā)生多次彈跳,使處理物大大散開。篩選部件115由厚度較薄的彈簧鋼片折彎成形成上述形狀而構 成,該篩選部件115的片厚這樣設計,即,在擺動分選裝置32擺動時, 能夠使由該彈簧鋼片構成的篩選部件115的呈長方形形成的傾斜部 115b發(fā)生彈性變形,并且靠因該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復原力相對于擺動 分選裝置32的擺動迅速且不規(guī)則地上下振動。由于如上所述以彈簧鋼 片構成篩選部件115,可使得使篩選部件115振動的結構簡單地實現(xiàn)。
因此,能夠減少零部件數(shù)量從而降低制造成本。圖25是對經過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從第1谷粒盤106向秸草篩 32A供給時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概略圖。如圖25所示,當經過脫粒滾筒 18進行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下落到第1谷粒盤106上時,隨著擺動分 選裝置32的擺動,該處理物在第1谷粒盤106的上部緩慢地向后移動, 到達設置在第l谷粒盤106的末端上的篩選部件115所在位置處。到達 該篩選部件115所在位置處的處理物的一部分,從篩選部件115上所 設置的凹部115c朝向秸草篩32A落下。當來自第1副鼓風機34的分 選風吹到該處理物下落的位置上時,自重重的谷粒朝向秸草篩32A落 下,而自重輕的處理物中所含有的秸草屑被分選風吹向后方。隨著擺動分選裝置32的擺動,篩選部件115的呈長方形形成的傾 斜部115b以篩選部件115的水平部115a為支點在圖25所示箭頭方向 上上下振動。當?shù)竭_篩選部件115所在位置處的處理物與該傾斜部115b 接觸時,與傾斜部11Sb接觸的處理物將向前斜上方彈跳而再次落到第 1谷粒盤106或篩選部件115上。似這樣,通過篩選部件115的傾斜部 115b,能夠高效率地使處理物塊散開,使處理物向上高高跳起,從而 使處理物大大散開。當通過篩選部件115的傾斜部115b而散開的處理物再次回到篩選 部件115上并從設置在篩選部件115上的凹部115c中通過時,由于第 1副鼓風機34向該處理物下落的位置提供分選風,因此,自重重的谷 粒將朝向秸草篩32A落下,而自重輕的處理物中所含有的秸草屑被分 選風吹向后方,因而能夠將處理物中所含有的谷粒和秸草屑分離開 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所述 的其它實施方式。[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一]前面列舉了引導部件121由多個圓桿121a (圓棒)構成的例子, 但并不限于圓桿121a (圓棒),也可以采用圖27所示由扁鋼127或方 形桿等(未圖示)形狀不同的棒材制成的帶開口的引導部件。此外,并不限于棒材,也可以如圖28所示,使沖孔金屬板128或 多孔拉制金屬板等(未圖示)(均為具有多孔部的板材之一例)沿著 回轉筒36的外周彎曲,設置在回轉筒36的外周的上方而構成帶開口
的引導部件121。另外,前面列舉了將引導部件121設置在排塵風扇37與回轉筒36 之間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圖28所示,將引導部件121設置在回轉筒36 的外周上方的不同位置上。[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二]前面列舉了篩選部件122由呈U字形折彎成形的鋼琴弦構成的例 子,但并不限于呈U字形折彎成形的,其形狀也可以不同。此外,并 不限于鋼琴弦,也可以采用斷面形狀不同的材料。前面列舉了從側視角度看過去篩選部件122從第2谷粒盤119的后 端部向斜后上方折彎成形的例子,但只要是延伸到回轉筒36的下方, 其形狀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如圖27和圖28所示,采用從第2谷 粒盤119的后端部水平延伸的篩選部件122。 [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三]前面列舉了將前脫粒滾筒18A的筒徑Dl和后脫粒滾筒18B的筒 徑D2設計成大致相同尺寸的例子,但只要能夠以相同程度的尺寸達到 同樣的效果,也可以設計成不同的尺寸。此外,前面列舉了底網16以從前脫粒滾筒18A的前端部的下方延 伸到前脫粒滾筒18A與后脫粒滾筒18B的分界部的下方而能夠在后脫 粒滾筒18B的下方的整個范圍內形成空間而構成的例子,但只要是能 夠在后脫粒滾筒18B的下方形成空間,也可以向前后改變底網16的后 端的位置。[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四]前面列舉了在回轉筒36的周邊設置引導部件121和篩選部件(第 1篩選部件)122以提高具有螺旋葉片123的回轉筒36的輸送能力的例 子,但引導部件121和篩選部件122是起輔助性作用的,因而本發(fā)明 對于不具有引導部件121和篩選部件122的脫粒裝置4同樣適用。此外,該篩選部件122并不限于是從第2谷粒盤(后谷粒盤)119 朝向回轉筒36 (即,在處理物輸送方向上朝前)延伸的。只要能夠在 回轉筒36將處理物向傳送鏈20 —側輸送時形成適當?shù)淖枇?,也可?是從擺動分選裝置32的后端一側朝向回轉筒36 (即,在處理物輸送方 向上朝后)延伸的。[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之五]
前面列舉了篩選部件(第1篩選部件)115由折彎成形的彈簧鋼片 構成的例子,但作為篩選部件115的材料,只要是彈性材料即可,并 不限于彈簧鋼片,例如也可以采用樹脂片、塑料片、硬質橡膠片等。此外,前面列舉了由板材構成篩選部件115的例子,但只要是彈 性材料即可,并不限于板材,例如也可以做成棒狀的篩選部件115。 [其它實施方式](1 )作為上殼體12,也可以設計成相對于下殼體11上下滑動而 開閉的結構。此外,還可以設計成其開閉通過人工操作進行的結構。(2) 作為底網16,也可以采用樹脂網或折皺網。(3) 作為脫粒滾筒18,既可以采用由單一處理筒構成的,也可以 采用具有螺旋齒的。(4) 也可以以夾持軌作為下輸送體20、以傳送鏈作為上輸送體21。(5) 作為開閉驅動組件51,也可以設計成靠單動式油缸、液壓馬 達、電動壓力缸或者電動馬達的動作驅動上殼體12開閉的結構。(6) 作為開閉驅動組件51,既可以設計成驅動上殼體12在作業(yè) 位置和第1維護位置之間進行開閉的結構,也可以設計成能夠驅動上 殼體12向作業(yè)位置、第1維護位置和它們之間的任意位置開閉的結 構。(7) 固定組件58也可以只由前固定機構59或后固定機構60構成。(8) 作為固定組件58,也可以是前固定機構59上的第l鉤子62 設置在上殼體12的前壁12A上且第1銷64設置在下殼體11的前壁11A 上的。還可以是后固定機構60上的第2銷65設置在上殼體12的后壁 12B上,第2鉤子67設置在下殼體11的輔助壁11B上的。(9) 作為固定組件58,也可以由可進退地設置在下殼體11和上 殼體12之某一方上的插銷、以及、形成于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之某 一方上的插孔構成,在插銷插入插孔中時阻止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打 開,在插銷插入插孔中的狀態(tài)解除時允許上殼體12從作業(yè)位置打開。(10) 作為切換驅動組件68、 70,也可以采用電動壓力缸等,還 可以將切換驅動組件68、 70設計成具有油缸或液壓馬達等液壓執(zhí)行元:危動的轉換閥的液壓式結構。(11) 也可以設計成靠切換驅動組件68、 70的動作進行上殼體12 的開閉操作的結構。(12) 也可以設計成以單一的切換驅動組件68 (或切換驅動組件 70)將固定組件58中的前后的固定機構59、 60切換到固定狀態(tài)和解 除狀態(tài)的結構。(13) 作為聯(lián)接組件84,既可以設計成其聯(lián)接狀態(tài)和解除狀態(tài)的 切換通過人工操作進行的結構,也可以設計成靠專用的切換驅動組件 的動作進行的結構。在設置專用的切換驅動組件的場合,也可以設計 成與固定組件58的連動靠控制裝置50的控制實現(xiàn)的結構。(14)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前面所展示的安裝在聯(lián)合收割機中的脫粒 裝置4,對于例如安裝在不具有收割部(未圖示)的收獲機(未圖示) 中的脫粒裝置4也同樣適用。為了便于與附圖進行對照,在權利要求書的各權項中加入了編 號,但本發(fā)明并不因編號的加入而受到實施方式的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脫粒裝置,包括具有能夠圍繞順沿于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P1)旋轉的脫粒滾筒(18)的滾筒室(17)、以及向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上的所述滾筒室的橫向旁側延伸的傳送鏈(2),其特征是,為了將來自所述滾筒室的出塵口(26)的處理物輸送到所述傳送鏈(2)一側,設置有能夠圍繞垂直于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P2)旋轉的帶螺旋葉片的回轉筒(36),并且,在所述回轉筒的上方設置有引導部件(121),該引導部件上形成有開口。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引導部件(121),由多個棒材構成。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引導部件(121 ), 由具有多孔部的板材(128)構成。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第1篩選部件(122) 安裝在位于所述滾筒室(17)的下方的擺動分選裝置(32)上,并從 該擺動分選裝置上向所述回轉筒(36)的下方延伸。
5. —種脫粒裝置,包括具有能夠圍繞順沿于處理物輸送方向的 軸心(Pl)旋轉的脫粒滾筒(18)的滾筒室(17)、以及為了向所述 脫粒滾筒輸送處理物而向所述滾筒室的橫向旁側延伸的傳送鏈(2), 其特征是,為了將來自所述滾筒室的出塵口 (26)的處理物輸送到所述傳送 鏈一側,設置有能夠圍繞垂直于所述輸送方向的軸心(P2)旋轉的帶 螺旋葉片的回轉筒(36),并且,第1篩選部件(122)安裝在位于所述滾筒室(17)的下方的擺動 分選裝置(32)上,并從該擺動分選裝置上向所述回轉筒(36)的下 方延伸。
6. 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 所述擺動分選裝置(32)具有設置在所述滾筒室(l7)的下方、對從滾筒室中落下來的處理物邊進行輸送邊進行分選處理的前谷粒盤 (106)和后谷粒盤(119),以及對來自上述谷粒盤中的處理物邊進 行輸送邊進行分選處理的秸草篩(32A);所述第1篩選部件(122)設置在所述后谷粒盤(119)的末端,所述第2篩選部件(115)設置在所述前谷粒盤(106)的末端,并且, 所述第2篩選部件(115)由呈單端固定狀態(tài)從所述前谷粒盤(106) 的末端向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的下游一側延伸的彈性材料構成。
7. 如權利要求1~5之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 所述脫粒滾筒(18)具有前脫粒滾筒(18A)、以及能夠相對于該前脫粒滾筒相對旋轉的后脫粒滾筒(18B),所述前脫粒滾筒的筒徑(Dl)與所述后脫粒滾筒的筒徑(D2)設 計得大致相同,在所述脫粒滾筒(18)的下方,設置有能夠使經過該脫粒滾筒進 行脫粒處理后的處理物漏下去的底網(16),該底網的輸送方向下游 側的端部位于所述前脫粒滾筒(18A)和后脫粒滾筒(18B)的分界部 的下方。
8. 如權利要求1~5之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 所述滾筒室U7)由設置有所述脫粒滾筒(18)的上殼體(12)、以及設置有位于所述脫粒滾筒的下方的底網(16)的下殼體(11)構 成,所述上殼體(12)聯(lián)接在所述下殼體(11)上,并能夠在所述脫 粒滾筒(18)接近所述底網(16)的作業(yè)位置、以及所述脫粒滾筒遠 離所述底網的維護位置之間進行開閉操作,并且,設置有以能夠在阻止所述上殼體(12)從所述作業(yè)位置移位的固 定狀態(tài)和允許從所述作業(yè)位置移位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的方式構 成的固定組件(58)、以及驅動該固定組件進行切換的切換驅動組件 (68、 70)。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脫粒裝置,其特征是, 在所述下殼體(11)的上方且所述處理物輸送方向上的比所述上殼體(12)更下游的位置上設置有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在所述下殼體(11)中,設置有繞過外排秸草輸送路徑(79)以能夠對所述外排秸草輸送裝置(5)的輸送起始端進行支撐的方式形成的支撐框架(77),在所述上殼體(12)中,設置有朝向所述支撐框架延伸的框架 (83),設置有以能夠在將所述支撐框架(77)和所述框架(83)聯(lián)接起來的聯(lián)接狀態(tài)、以及將該聯(lián)接解除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的方式構成的聯(lián)接組件(84),并且,隨著所述固定組件(58)從所述固定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切換,所述 聯(lián)接組件(84)從聯(lián)接狀態(tài)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隨著所述固定組件(58)從所述解除狀態(tài)向固定狀態(tài)切換,所述 聯(lián)接組件(84)從解除狀態(tài)切換到聯(lián)接狀態(tài)。
全文摘要
通過在回轉筒(36)及其周邊結構方面下功夫,提供一種能夠向擺動分選裝置(32)和出塵口(26)均勻且流暢地供給處理物從而防止分選效率降低的脫粒裝置(4)。在該脫粒裝置(4)中,為了將來自滾筒室(17)的出塵口(26)的處理物向所述傳送鏈(20)一側輸送,設置了能夠圍繞垂直于處理物輸送方向的軸心(P2)旋轉的帶螺旋葉片的回轉筒(36)。在回轉筒(36)的上方設置帶開口的引導部件(121)(參照圖3、圖21、圖27、圖28),或者將篩選部件(122)安裝在擺動分選裝置(32)上,并從擺動分選裝置上延伸到回轉筒(36)的下方(參照圖3、圖19)。
文檔編號A01F12/30GK101124872SQ200710102530
公開日2008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8月17日
發(fā)明者一二三慶城, 丸山純一, 仲谷正美, 南野順一, 堀內真幸, 小谷真司, 平田晉, 松下肇, 永田哲治, 高木雅志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