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yè)機械類,特別是一種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
背景技術:
水稻缽苗體的移栽技術從人工拋秧、機械拋秧已發(fā)展到機械行栽。機械行栽技術不但具有拋秧技術的淺栽、秧苗無返青期等使水稻增產(chǎn)的優(yōu)點,同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拋秧所產(chǎn)生的秧苗雜亂無序,疏密不均,不便田間管理,機械化收割困難等缺點。目前水稻行栽機械已陸續(xù)出現(xiàn)。具有代表性的如2ZB-8電磁振動式小型水稻擺秧機(見《廣兩農業(yè)機械化》2003年第1期),它主要由喂秧斗、振動排秧盤等部分組成。成堆的水稻缽苗體由工人從喂秧斗喂入,經(jīng)振動排秧盤,在電磁激振力的作用下使缽苗體在滑移過程中相對有序排列,后經(jīng)導苗管靠自重落入田里。這種擺秧機雖能使擺落到田里的秧苗基本成行,有一定的株距,較拋秧齊整。但其均勻度受缽苗苗高影響較大,行距不能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株距是隨機的,極不均勻,影響產(chǎn)量的進一步提高(椐有關試驗證明,移栽均勻度的高低對產(chǎn)量影響很大,均勻度高的可增產(chǎn)15%左右);在擺動和滑移過程中,缽苗體坭團甚至根系易受損傷,影響秧苗直立度,不利于秧苗的初期生長。同時操作人員過多,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不易達到預期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所述水稻行栽機械的缺點,研制一種株距均勻,行距可調,操作簡易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這種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由機架、動力行走系統(tǒng)、秧盤和插秧裝置組成。機架上設置有落秧板、秧盤擺動板和隔柵框推動軌。落秧板上等距離開有落秧孔;秧盤擺動板兩端有長形導孔和秧盤卡軸槽,通過機架上的豎樁與機架活動連接,由帶擺動頂桿的圓柱形凸輪帶動;隔柵框推動軌內裝有直齒推動桿,推動桿由直齒輪帶動。圓柱形凸輪及直齒輪與棘輪安裝在同一傳動軸上,棘輪則通過棘爪及杠桿由扁形凸輪驅動,從而帶動圓柱形凸輪和直齒輪;行距變速輪組由動力輪和變速輪組成,動力輪安裝在防滑輪軸上以獲取動力,通過鏈條帶動變速輪,扁形凸輪則安裝在變速輪軸上。插秧裝置為電磁插秧裝置,由框架、插秧叉、雙軟性托片和電磁鐵組所組成,通過導秧管與落秧板上的落秧孔對接,電磁鐵組由四塊電磁鐵A、B、C、D組成,分別控制著插秧叉后退、上升、前伸和落下等運動,其電源由杠桿末端帶動的轉動開關控制,框架左右兩端下框條上開有與機架左右兩下架條上相對應的行距調節(jié)孔。秧盤由盤托和苗體隔柵框組成。盤托上設置有落秧板條狀套溝,將秧盤分格成2個以上大小相同的小秧盤,盤托兩邊有卡軸;苗體隔柵框套裝在盤托上,與盤托上條狀套溝對應處為隔條外,其余部位為均勻分布的苗體隔柵;苗體隔柵框前端設置連接環(huán)并通過連接銷軸與苗體隔柵框推動軌上直齒推動桿前端的連接環(huán)連接。動力行走系統(tǒng)由汽油機、減速箱和防滑輪(前進輪)組成,防滑輪軸上安裝有變速輪組中的動力輪,以帶動變速輪和扁形凸輪。
本實用新型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具有結構緊湊合理,操作簡易輕便,效率高,質量好,大大減輕勞動強度等優(yōu)點。不傷苗,無漏插,不漂秧,入土適度,禾苗直立,株距均勻,行距可調,能滿足農藝要求,比拋秧增產(chǎn)10%左右;只需2-3人操作,每小時可插3畝左右,工效比人力拋秧提高10倍以上;既可在大田使用,也可在小塊稻田上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隔柵框推動軌右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隔柵框推動軌仰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傳動軸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電磁插秧裝置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轉動開關結構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電氣接線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秧盤結構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苗體隔柵框結構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盤托結構圖。
在圖1~圖11中,機架(1)、插秧裝置(2)、落秧板(3)、秧盤擺動板(4)、隔柵框推動軌(5)、落秧孔(6)、長形導孔(7)、秧盤卡軸槽(8)、豎樁(9)、擺動頂桿(10)、圓柱形凸輪(11)、直齒推動桿(12)、直齒輪(13)、傳動軸(14)、棘輪(15)、棘爪(16)、杠桿(17)、行距變速輪組(18)、扁形凸輪(19)、框架(20)、插秧叉(21)、雙軟性托片(22)、電磁鐵組(23)、導秧管(24)、轉動開關(25)、行距調節(jié)孔(26)、盤托(27)、苗體隔柵框(28)、條形套溝(29)、小秧盤(30)、卡軸(31)、隔條(32)、隔柵(33)、隔柵框連接環(huán)(34)、推動桿連接環(huán)(35)、汽油機(36)、減速箱(37)、蓄電池組(38)、防滑輪(39)、動力輪(40)、變速輪(41)、減速箱皮帶輪操縱桿(42)、扁形凸輪操縱桿(43)、直齒輪操縱桿(44)、把手(45)、f1和f2為相連的動觸頭,a、b、c和d為靜觸頭。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由機架(1)、動力行走系統(tǒng)、秧盤和插秧裝置(2)組成。機架(1)上設置有落秧板(3)、秧盤擺動板(4)和隔柵框推動軌(5)。落秧板(3)上等距離開有落秧孔(6);秧盤擺動板(4)兩端有長形導孔(7)和秧盤卡軸槽(8),并通過機架(1)上的豎樁(9)與機架活動連接,由帶擺動頂桿(10)的圓柱形凸輪(11)帶動;參照圖3和圖4,隔柵框推動軌(5)內裝有直齒推動桿(12),推動桿由直齒輪(13)帶動。參照圖5,傳動軸(14)上安裝有棘輪(15)、圓柱形凸輪(11)和直齒輪(13),棘輪(15)通過棘爪(16)及杠桿(17)由扁形凸輪(19)驅動,從而帶動圓柱形凸輪和直齒輪;行距變速輪組(18)由動力輪(40)和變速輪(41)組成,動力輪(40)安裝在防滑輪(39)軸上以獲取動力,通過鏈條帶動變速輪,扁形凸輪(19)則安裝在變速輪(41)軸上。參照圖6、圖7和圖8,插秧裝置(2)為電磁插秧裝置,由框架(20)、插秧叉(21)、雙軟性托片(22)和電磁鐵組(23)所組成,通過導秧管(24)與落秧板(3)上的落秧孔(6)對接,電磁鐵組(23)由四塊電磁鐵A、B、C、D組成,分別控制著插秧叉(21)后退、上升、前伸和落下等動作,其電源由杠桿末端帶動的轉動開關(25)控制??蚣?20)左右兩端下框條上開有與機架(1)左右兩下架條上相對應的行距調節(jié)孔(26)。參照圖9、圖10和圖11,秧盤由盤托(27)和苗體隔柵框(28)組成。盤托上設置有落秧板條狀套溝(29),將秧盤分格成2個以上大小相同的小秧盤(30),盤托兩邊有卡軸(31)。苗體隔柵框套裝在盤托上,與盤托上條狀套溝對應處為隔條(32)外,其余部位為均勻分布的苗體隔柵(33)。苗體隔柵框前端設置連接環(huán)(34)并通過連接銷軸與苗體隔柵框推動軌上直齒推動桿前端的連接環(huán)(35)連接。參照圖1,動力行走系統(tǒng)由汽油機(36)、減速箱(37)和防滑輪(39)組成,防滑輪軸上安裝有變速輪組中的動力輪(40),以帶動變速輪(41)和扁形凸輪(19)。棘輪齒數(shù)為偶數(shù)。直齒輪(13)和直齒推動桿(12)上的直齒其嚙合面為垂直面,另一面為斜面。為了使分離和嚙合穩(wěn)當,直齒輪(13)上只有對稱的兩個直齒,沿軸線錯開等于或大于齒寬的距離;直齒推動桿(12)上為品字形錯開的兩排直齒。機架(1)上落秧板(3)為2-6條,將秧盤相應分為大小相同的2-6個小秧盤(30)。電磁插秧裝置框架(20)左右兩端各安裝一組電磁鐵組(23),以確保插秧叉(21)動作平穩(wěn);導秧管(24)上半截為軟管,下半截為硬管并垂直設置,以便行距調整及秧苗直立著地。苗體隔柵框(28)上的隔柵(33)與育苗盤上的育苗穴相對應并做成圓形或正方形(圖中為正方形),縱橫對齊排列。本實用新型采用申請?zhí)?11222352,名稱《水稻缽苗體人力插秧機和該機專用育苗盤、拔苗裝機的鉗》中的育苗盤和秧鉗。行距變速輪組(18)分2-4擋變速,從而使行距有2-4種規(guī)格供選擇。各變速輪都串在轉軸上,選定行距規(guī)格后將相應的變速輪用螺釘固定在轉軸上,并調整好插秧裝置在機架上的位置。
本實用新型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操作人員2-3人,1人掌機,1-2人裝換秧盤。首先通過操縱桿(43)和(44),使扁形凸輪(19)和直齒輪(13)處于工作狀態(tài)。將裝滿秧苗的秧盤放置機架上,落秧板(3)套在條形套溝(29)里,卡軸放入卡軸槽中,并將隔柵框連接環(huán)(34)與推動桿連接環(huán)(35)用銷軸連接起來。掀起減速箱皮帶輪操縱桿(42)壓緊皮帶,使防滑輪轉動前進。與此同時扁形凸輪(19)轉動并通過杠桿作用使棘輪(15)轉動,帶動直齒輪(13)和直齒推動桿(12),將苗體隔柵框(28)向前(與插秧機前進方向相反)推進一個秧位,第一排缽苗體便被推上落秧板(3),同時第一顆秧苗即從落秧孔(6)經(jīng)導秧管(24)落在雙軟性托片(22)上。已上升到位的插秧叉(21)在電磁鐵C的吸引下向前伸出并在缽苗體坭團上方卡住秧苗,電磁鐵D動作將插秧叉向下吸,壓著坭團首先沖開雙軟性托片(22),從其缺口處往下壓,至框架底插秧叉到位停住,缽苗體便帶著初速度掉入田中,插秧叉則在電磁鐵A、B依次作用下后退、上升。此時圓柱形凸輪轉動而推動秧盤擺動板向左(或右)移動,秧盤便隨著向左(或右)將靠近落秧孔的一顆顆缽苗體推入落秧孔而插到田里。扁開明凸輪每轉一周,棘輪過一齒,秧盤向左(或右)過一秧位,便從每個落秧孔中落下一顆缽苗體并插在田里。當插完落秧板上的缽苗體時,棘輪已帶動直齒輪轉動半周,將隔柵框推進一個秧位,又一排缽苗體被推動上落秧板,即圓柱形凸輪的擺動頂桿在軌道平滑段滑動時,隔柵框在其推動軌推動下將一排缽苗體推上落秧板;而后頂桿進入軌道擺動段,在圓柱形凸輪轉動半周內,使秧盤向左或右移動相鄰兩個落秧孔間的距離,將落秧板上的缽苗體順次逐一推入落秧孔而插到田里。在這個過程中,轉動開關在杠桿末端的推動下,依次接通電磁鐵A、B、C和D的電源,配合落秧程序使插秧叉后退、上升、前伸和落下,完成一個插秧循環(huán)。插完秧盤里的秧苗后,撥動操縱桿(42)使插秧機停下,再撥動操縱桿(44)使直齒輪和直齒推動桿分離,將直齒推動桿推回原位,換上裝滿秧苗的新秧盤、即可繼續(xù)插秧。
權利要求1.一種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由機架、動力行走系統(tǒng)、秧盤和插秧裝置組成,其特征是機架(1)上設置有落秧板(3)、秧盤擺動板(4)和隔柵框推動軌(5);落秧板(3)上等距離開有落秧孔(6);秧盤擺動板(4)兩端有長形導孔(7)和秧盤卡軸槽(8),并通過機架(1)上的豎樁(9)與機架活動連接,由帶擺動頂桿(10)的圓柱形凸輪(11)帶動;隔柵框推動軌(5)內裝有直齒推動桿(12)并由直齒輪(13)帶動;圓柱形凸輪(11)、直齒輪(13)和棘輪(15)安裝在同一傳動軸(14)上,棘輪(15)通過棘爪(16)及杠桿(17)由扁形凸輪(19)驅動;行距變速輪組(18)由動力輪(40)和變速輪(41)組成,動力輪(40)安裝在防滑輪(39)軸上,通過鏈條帶動變速輪,變速輪(41)軸上則安裝扁形凸輪(19);插秧裝置(2)為電磁插秧裝置,由框架(20)、插秧叉(21)、雙軟性托片(22)和電磁鐵組(23)所組成,通過導秧管(24)與落秧板(3)上的落秧孔(6)對接,電磁鐵組(23)的電源由杠桿末端帶動的轉動開關(25)控制,框架(20)左右兩端下框條上開有與機架(1)左右兩下架條上相對應的行距調節(jié)孔(26);秧盤由盤托(27)和苗體隔柵框(28)組成,盤托上設置有落秧板條狀套溝(29),將秧盤分格成2個以上大小相同的小秧盤(30),秧盤兩邊有卡軸(31),苗體隔柵框套裝在盤托上,與盤托上條狀套溝對應處為隔條(32)外,其余部位為均勻分布的苗體隔柵(33),前端設置連接環(huán)(34)并通過連接銷軸與苗體隔柵框推動軌上直齒推動桿前端的連接環(huán)(35)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其特征是直齒輪(13)和直齒推動桿(12)上的直齒其嚙合面為垂直面,另一面為斜面;直齒輪(13)上只有對稱的兩個直齒,沿軸線錯開等于或大于齒寬的距離;直齒推動桿(12)上為品字形錯開的兩排直齒。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其特征是苗體隔柵框(28)上與盤托條狀套溝(29)相對應處為隔條(32),其余部位為均勻分布的苗體隔柵(33)。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其特征是棘輪(15)的齒數(shù)為偶數(shù)。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其特征是電磁鐵組(23)由四塊電磁鐵A、B、C、D組成,分別控制著插秧叉(21)后退、上升、前伸和落下等動作,框架(20)左右兩端各安裝一組電磁鐵組。
6.根據(jù)權利要求1和3所述的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其特征是苗體隔柵框(28)上的隔柵(33)縱橫對齊排列,與育苗盤上的育苗穴相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稻缽苗體磁力插秧機,由機架、動力行走系統(tǒng)、秧盤和插秧裝置組成。機架上設置有落秧板、秧盤擺動板和隔柵框推動軌。落秧板開有落秧孔,秧盤擺動板和隔柵框推動軌由扁形凸輪通過杠桿和棘輪帶動。插秧裝置為電磁插秧裝置,其插秧叉后退、上升、前伸和落下等動作由電磁鐵組來控制。秧盤由盤托和苗體隔柵框組成。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緊湊合理,操作簡易輕便,效率高,質量好,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等優(yōu)點。不傷苗,無漏插,不漂秧,入土適度,禾苗直立,株距均勻,行距可調,能滿足農藝要求,比拋秧增產(chǎn)10%左右;只需2-3人操作,每小時可插3畝左右,工效比人力拋秧提高10倍以上;既可在大田使用,也可在小塊稻田上使用。
文檔編號A01C11/02GK2718997SQ2004200
公開日2005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11日
發(fā)明者梁學武, 梁靜, 梁陸 申請人:梁陸